第五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在杭州召开

ee11c05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网》 ,9月24日—25日,第五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在杭州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华美学学会、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英国卡迪夫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院、《探索与争鸣》杂志社、《社会科学家》杂志社、《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杂志等联合举办。

开幕式上,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国际美学学会前会长阿列西,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邵清以及国际美学学会会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先后致辞。会议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徐岱主持。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王杰为本次论坛主席。

d5abee0

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致辞(中国社科网记者查建国/摄)

 美学成为社会文化发展重要因素

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美学正重新焕发出新的强大活力。罗卫东在致辞中指出,美学和美育在现代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的持续举办,推动当代美学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中国美学学术研究跨越式发展,努力实现从全球治理和解决生态危机到全人类和平幸福的共同理想。

邵清表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经过数代人的共同努力,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反过来又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相信这个过程还将继续下去。马克思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继承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上产生的。科学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能够丰富今天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和理论自信,为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dfd83b9国际美学学会前会长阿列西致辞(中国社科网记者查建国/摄)

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符合当今世界美学的潮流。高建平表示,当代世界美学虽然面临种种困境,但在危机中也蕴藏着转机。康德式无功利的美学受到质疑,分析美学由于只注重概念分析,与审美现实脱离而引发不满。因此,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是当前繁荣文艺,推动文艺现实关注的需要。他提出,中国美学经历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八十年代的美学热”,经过了一些年的沉寂,在新世纪迎来了“美学的复兴”。这是与国家经历了经济大潮后,强调文化建设的大环境联系在一起的,也符合当代国际美学的潮流。美学理论学者要乘势而上。对于美学这个学科来说,发展的机遇很宝贵,要有机遇意识。美学研究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主张艺术为社会进步服务。“艺术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就艺术谈艺术,从公认的艺术作品出发,而是将它放回到生活之中,以社会生活为坐标来考察艺术。”他说。

今年是英国著名人文学者莫尔的《乌托邦》发表500周年。阿列西提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马尔库塞、苏珊·桑塔格等学者都对完美社会的未来充满疑虑,他们质疑没有矛盾冲突的世界,并预言未来的世界依然充满对抗。在阿列西看来,现代含义中,乌托邦之梦不再属于宏大叙事,而成为小叙述。人们不再希求完美的世界,而是渴望能够呼吸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物和水源。

e30634b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邵清致辞(中国社科网记者查建国/摄)

对于现代中国文学传统而言,乌托邦是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在王杰看来,把对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的批判和质疑,当作对乌托邦冲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本身的批判和质疑是对中国当作先锋派运动运动的误读和错误的理解。王杰举例说,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早期阶段,乌托邦冲动释放出巨大的影响和文化力量,鲁迅、巴金、茅盾、老舍、曹禺、沈从文、聂耳、冼星海、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等一大批文学艺术家横空出世、星光灿烂、气象万千、呈现出磅礴的气势。一个美好新世界愿景的乌托邦冲动就是这种艺术高峰的突然出现的其中一种文化动因。

2b98005

国际美学学会会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平致辞(中国社科网记者查建国/摄)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紧跟时代潮流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是当代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影响当代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当代美学研究需要不断吸收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思想,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及其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启迪智慧,开拓视野,使当代美学研究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更新和发展,从而促进我国文艺理论的繁荣发展。

从美学的角度看,典型化的现实主义表现方法和“余韵”化的抒情性表现方法成为两种最主要的审美表达机制。王杰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有其十分特殊的地方,应该承认并且重视这种特殊性,并作出理论上的解释。以“乡愁”的形式表达情感,以回旋性回归作为它的表达机制。这种美学表达机制存在于多语境叠合的复杂现实中,因此其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都是流动的,其价值意义需要美学和当代批评根据具体的语境加以确定和彰明。

 d1a43c7 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徐岱主持(中国社科网记者查建国/摄)

当代美学的理论发展需要严肃对待现代美学思想遗产,英国著名文化研究学者、西悉尼大学教授托尼·本尼特利用福柯研究真理与权力关系的方法,深入分析了作为一种真理的实践,哲学美学是如何通过构建的权威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托尼·本尼特提出,可以把后康德主义的美学(主要指哲学美学)看成一种福柯意义上的真理。与后康德美学紧密联系的无用性观念,实际上在西方美学史中成为事实上的多重功用的各种实践史的基础。在一种有待实现的人性名义下,一些自由战士构造了一种可以凌驾于日常政治、政府和市民推理的经验领域之上而运转的权威,而后康德主义美学在这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为自由战士辩护,把他们的主张合法化。

当代美学的理论发展也融入了审美与社会、审美与伦理、审美与文化等多重因素,当代美学在理论发展中提出了政治转向的特征,展现了一种包含了审美现代性批判的美学政治学的理论取向。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段吉方认为,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不仅仅意味着美学转向单纯的政治思想,它强调审美与艺术是文化改造和文化主体形塑的重要力量,既突出审美的意识形态功能,更强调超越意识形态的“感觉共同体”或“审美共同体”的建构。

a877a3f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王杰发言( 中国社科网记者查建国/摄)

马克思主义美学内涵不断扩展

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党圣元阐释了有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资源这一论题,他表示,“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当前国际学术界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新思潮,它是在多种理论和现实因素交汇中形成的,是在面对全球社会现实问题、吸收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以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所应高度重视的一种理论趋向。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间有着深层次的有机联系。所以,把它们相互移植嫁接、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确实是可能和可行的——这不仅仅是使其成为一门抽象的哲学,而是使其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生态实践形态。我们把这种相互融合成为一体的整体世界观称作有机马克思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也具有较强的中国色彩,又可谓全球化时代中西对话、古今交汇而形成的重要思想成果,对于我们研究、比较、反思中西哲学文化传统及其当代意义,尤其对于我们在全球视野中、立于当下现实、充分吸收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思想资源以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等,有重要启示。”他说。

6857c0e

英国著名文化研究学者、西悉尼大学教授托尼·本尼特发言(中国社科网记者查建国/摄)

在马克思的悲剧美学思想中,未来社会的可能性应该以“莎士比亚化”的艺术具体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当代美学的术语来表述就是,要用丰满的感觉结构形象表征出来。王杰认为,中国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再创造,寻找自己新的呈现方式的一种形态。对这种机制的研究仅仅用美学和艺术史的方法是不够的,应该积极引进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以便较为准确捕捉并描述这种多语境叠合下审美意义不断滑动的艺术现象,从而真正解释我们当代生存的意义。

e30634b

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段吉方发言(中国社科网记者查建国/摄)

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丁国旗从马尔库塞的审美教育观出发探讨当代审美乌托邦的现实基础,他提出,人的自由和解放、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希望在于美学和艺术,只有通过“美学还原”才能消除技术、人、社会的异化之路,诗意和远方也只有寻找到它的现实基础才不会陷入空谈,才能成为人们寄托希望的源泉。

ae0782c

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党圣元发言(中国社科网记者查建国/摄)

据悉,此次论坛由中华美学学会、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英国卡迪夫大学齐泽克研究中心、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院、《探索与争鸣》杂志社、《社会科学家》杂志社、《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杂志社等联合举办,作为重要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来自美国杜克大学、美国布朗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美国纽约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英国杜伦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上海大学、上海艺术研究所、暨南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工商大学等200余位文艺理论学者及美学理论学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段丹洁 查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