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别现代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侧记

蒋应红(上海师范大学)

2023年12月9—10日,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美学与美育研究所,美国中国别现代研究中心(CCBMS),斯洛文尼亚别现代研究中心(CBMS)联合主办的第八届别现代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隆重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兰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四川省文史馆、扬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资深专家、青年学者、在读博士以及知名艺术家、律师、诗人200多人在线上线下参加,并就本次会议的主题——“哲学与创意”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内容丰富,新见跌出。本报道将集中于与会学者们对于美学问题的讨论。

一、在美学理论的建构方面

复旦大学谢金良教授对中国古代美学研究中的西学范式提出反思和批判,指出,在别现代时期,中国美学大致有认识论、实践论、价值论等三种根植于西方学术话语系统的美学理论形态,业已形成了以实践美学为主流的当代美学理论体系。为了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实现伟大的文艺复兴,乃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且能适应人类可持续和平发展的美学理论必然应运而生。别现代主义审美学就是一个显例。重构的美学理论,必须有本国优秀传统的文化传承,必须贯彻“第二个结合”,必须具有中国美学思想的主体性和民族性,因此离不开与易学思维、易学文化的密切结合。

4

四川省文史馆员马正平教授以中央音乐学院宋瑾教授在上海音乐学院的讲座《“别现代”美学视野中的音乐现象考察》为“材料基础”,对其中包含的“别现代主义”美学和哲学精神进行剖析、透视,从而揭示中国当代的“后现代”艺术创作的审美活动的美学本质和哲学本体、本质,进而为揭示“后现代主义”的真正哲学内涵特质提供参考。

复旦大学教授王才勇认为,别现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中国美学、艺术的现代化问题的视角和方法,这个概念唤起了我们对当下如何去发展的一个期待。

原《学术月刊》副总编夏锦乾认为,别现代在将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自己的概念体系和范畴体系,作为一个概括性非常强的概念,悬置了西方各种主义,提倡我们的学术研究要从现实出发,引导理论创新。因此,在这个基础上超越了美学,它是哲学、经济学、法学以及各种学术研究的基石。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教授荣跃明认为,别现代主义理论作为一个原创概念对我们的启发在于,在当下的发展中要避免目前学科建设、理论研究中出现的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的弊端,要从当代文化实践、文艺创作实践出发,推动形成具有当代特色的中国文艺美学理论。

广州大学肖建华教授认为,超实践美学是一种真正的现代性美学体系建构,它既不同于西方现有的美学,也不同于中国既有的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文艺美学、生态美学,而是一种区分了各种带有虚假现代性、虚假主体性的,具有真正充分现代性特征的别现代主义美学。

江南大学赵建军教授认为,作为一种批判和反思的思想、理论与智慧的表现形态,别现代拥有“别别别”的内在析理逻辑依据,这种思维展现出别现代特有的否定性内涵,而与传统古典诗意否定性、现代主义的理性否定性和后现代的超越科技与心理定势的生态否定性形成了鲜明的区别,它是一种以凸显精神“锋刃”来裁割现实之“伪中和”“伪综合”的精神能量,是在否定性中绽现绝对性与无限性的积极建构性力量。

二、在艺术创造方面

美国中国别现代研究中心基顿•韦恩教授认为,当代艺术对材料的创造性自由使用是对当代消费文化中权力物质主义的本能反应,这些创造性的情感与王建疆所讲的对“生命股权”的关注并行不悖,“生命股权”不是定量的,而是定性的生活体验。这也体现了西方传统人类学对人类潜能和意义的关注,表现为“人类繁荣”。鲁迅艺术学院的张伟教授对基顿•韦恩的发言评论道:基顿•韦恩的新形式主义的强调艺术表达中材料的物质性参与,以及材料创造性的自由使用,这与马克思、海德格尔、福柯、海德格尔关于物质的理解相区别,韦恩教授在数字化背景中重审艺术的材料,目的就是要获得物质世界的神秘感,以此找回人的尊严和抵抗工具性的力量,可以说,这是在艺术理论的探索中回应了别现代主义的生命股权理论。

3

斯洛文尼亚别现代研究中心恩斯特•曾科教授指出,创造力是人类的基本特质,在需要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来推动发展、解决问题或仅仅是维持已达到的生活质量的挑战时期,创造力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他认为创造力是别现代理论核心中的一个焦点。同时,他也认为别现代理论是对以个人主义和目标导向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流行范式的重要纠正。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艺术与艺术史系、应急管理大学刘军平教授指出,吉尔·德勒兹看到培根艺术作品的时候提出了绘画艺术“第三条道路”的设想,认为王建疆教授提出的“别现代”理论对建设艺术的第三种图像理论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吴晓宁教授认为,别现代主义艺术审美形态的主要特征与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现象中的解构方法和黑色幽默以及另类表达有某种程度的契合。别现代主义艺术中西杂糅式的审美在当下艺术领域的运用和突破,从而提出多元化、异质性和超越性是当今和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

河北师范大学李华秀教授认为,“别现代”之“别”不仅将中国哲学的复杂性描述出来,也将当今世界现状完整呈现给我们,为我们理解艺术的真谛提供了独特视角;“别”字有很多语义,它使“别现代”比“现代”“后现代”具有更强包容性;“现代”“后现代”只描述世界局部,而“别现代”却包容整体。只有看到整体,才能走向真理。因而,我们需要在别现代主义视域中重新思考艺术的诸多问题。

别现代主义艺术家代表孟岩认为,王建疆教授的别现代主义思想的哲学构建、理论创新及艺术实践创意,与善文化的利他、善思、善行相辅相成。结合东西方所体现的善文化与别现代主义的思想完美契合的同时,也正是别现代主义在创意与实践过程中应当和必然体现出来的大我风范。

别现代主义艺术家、兰州城市学院教授左义林针对始于敦煌艺术再生的后彩陶创新实践与别现代主义理论的关联进行了阐述,并深度思考后彩陶创意实践的现实意义和未来价值,通过梳理后彩陶实践与别现代理论在面对建构求新求异性思维方面的共识并进,指出彼此的磁场、能量和思维相互交流以及别现代主义的后彩陶艺术作品阐释方法。

知名艺术设计家刘宇襄对设计的“别现代”LOGO的设计过程、理念等进行了解剖,认为,“别现代”理论是建立真正的现代性的理论主张,所以它也是具有国际性的,因此,标志中除了突出汉字“别”字,还融入了 Bie-Modern 的缩写“BM”。因为“别”字和“BM”同时出现在标识中,所以用红、灰两色以予区別。

别现代主义诗人代表曹东亮认为,别现代主义理论中的时间空间化、跨越式停顿、待有等对诗歌创作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当我们认识到现代诗歌创作已经沉沦在人称叙述和言语修辞中不能自拔的时候,别现代主义理论中的相关次级理论范畴为我们提供了极具启发的突围方法。

别现代主义画家、会展策划人要力勇认为,别现代不是中国社会独有的状态,乃是国际社会的普遍状态,这是他走访欧洲诸国之后的最大感触。无论现实生活还是艺术创作,欧洲呈现出别现代盛景——一种将前现代、现代、后现代融合一体的多元杂糅盛况。但若仅将别现代理解为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杂糅,那别现代主义也就难以走远了。因而,他认为别现代还有它该有之意——即一种复杂的现代,一种超越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别现代。只有超越了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别现代作为21世纪的东方哲学理论才有其独立价值。

三、在对《别现代主义审美学》的研究方面

扬州大学简圣宇教授认为,王建疆教授的《别现代主义审美学》在研究实践过程中展示出了“中国文化传统中隐含的‘别’文化思维”,以其别具一格的研究视角和关注当下审美实践的积极姿态探讨及阐释了一系列相关理论内容,提出了诸多具有思想启发性、理论创新性的观点,为当代美学研究提供了富有价值的研究思路。

江西师范大学肖明华教授认为,别现代主义审美学是基于王建疆发现和命名的“别现代”社会现实文化的理论建构,它尤其对当下的文艺审美现象有介入的兴趣,因而是作为文化美学的“杂美学”。与此一致,别现代主义审美学有自觉的本土认同,它对现代性有基本的诉求,并根据现代性社会文化现实而积极伸张“艺术和审美中的现代性”。同时,别现代主义审美学又因其对“别”的钟情,而有自觉的原创追求,它试图建构别现代社会文化语境的新审美形态和新美学理论形态。别现代审美学可谓“同时代”的“新”美学,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自主建构而成的美学理论。

四、在美学史研究方面

上海大学曹谦教授认为20世纪以来,作为中国现代美学之一的“意象”理论经历了一条现代转化之路。首先,意象理论基于中国古老的文化和审美精神;其次,20世纪的民国时代和八十年,意象理论吸收了西方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诸多元素,使其具有了现代美学的品格。再次,新世纪以来,意象理论又吸收了当代美学理论最新成果。纵观20世纪以来中国意象美学理论的发展之路就是一条融汇了别现代主义所主张的中西马我多源理论的现代转化之路。

4

中央民族大学杨宁副教授认为,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本质上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规模探索人性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戴震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通过对个体情感欲望和认知能力的肯定,建构了以“人”为核心的本体论,提升个体的主体地位,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发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淮南师范学院王维玉副教授认为,无论是文献—发生学还是症候—发生学,都是立足于时代经验、带着西方现代经验视角的朱光潜美学研判,其实质都是一种“经验—发生学”读法。这是一种据于时代的西化经验,与朱光潜据于时代、基于传统,以传统资源矫正西方现代的理性人与审美人不同,朱光潜以别现代经验—发生学路径,追求的是更具传统面相的存在论意义上的有机人。

辽宁师范大学徐大威副教授认为,不同于诗歌、小说与戏曲的起源,中国散文这一独特的文体,其本性相关于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文本符号形式,而不仅具有文学、审美的自律意义,其形态的嬗变亦紧密相关于王朝政权的更迭与变迁。中国现代散文发生并兴盛于,五四落潮时期,其原因在于晚清政治体制的解体即所谓的“王纲解纽”。

复旦大学博士刘涛认为别现代主义审美学的艺术观可归纳为三点:对中国古代艺术研究基础上的审美民族性之探索,力图突破西方理论背景下的话语阐释,有别于西方;以艺术为突破口,把握当下社会中审美形态的新特点,有别于现代、后现代;举办别现代主义艺术展,实现理论建构与艺术实践的互动和互助,为艺术的未来发展寻找突破口,彰显别现代主义的艺术张力与追求。

上海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战红认为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和崛起,回归历史,重塑文化又成为本世纪的思想萌芽。如何创新,如何复兴,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必须思考的问题。王建疆老师提出的“别现代”概念就是这个时期的代名词。

五、在别现代主义文化计算方面

华东政法大学张弓教授认为,数字化时代的实践概念给新时代的实践概念赋予了数字化的本质:开放、兼容、共享,使其具有了不同于以往时代的特征:人工智能化、符号交融化、群体共同化,同时给别现代艺术带来了主要特点:科技智能化,跨媒介化,“美美与共”。

5

上海师范大学陈海光教授以别现代主义文化计算为理论支撑,通过对世界文学名著中现代性占比的分析,认为以别现代主义的文化计算方法、路径和模型可以自证,也可以它证,说明其可行性、可靠性以及可以被推广应用的可能性。

西北师范大学青年学者彭恺认为,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历史性剧变,已经赋予了“别现代”研究更 具重要性的任务,就是阐释当下,用别现代理论研究当今世界人们所面对的更新更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话题。众多话题中首要之义,是帮助人们如何“识异”,即认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这一巨变,继而引导人们如何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即“适异”的问题。正是基于当下社会现实的迫切需求,因而他认为,除了“辨伪”“去伪”之外,“识异”和“适异”也当是别现代理论的应有之义。

上海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常珺认为,以《新神榜:杨戬》《新神榜:哪吒重生》《新神榜:姜子牙》等为代表的新神榜系列动画取材于中国前现代以封神为主题的神话故事、现代科技的介入以及后现代的艺术手法 同屏共生、彼此叠合的别现代杂糅现象正好契合了我国当下特殊的社会形态和历史发展的时代脉搏,迎合了当代年轻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需求,成为其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上海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孙瑞雪认为,别现代主义文化计算进入人机交互领域,将文化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实现了文理学科的交叉研究。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别人类问题,别现代主义文化计算构建别人类识别系统,以文化计算识别系统和人工情感计算为技术关键点,提高信息系统自觉性,对别现代社会中虚假信息和伪文明进行甄别。

上海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林佳锋认为,别现代主义文化计算主要应用于别人类研究、人工智能写作分析以及现代性要素在文学作品中的占比分析等方面。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发见,这种理论既更新了计算机理论的工具适用范围,也极大地拓宽了文化领域的研究空间,为知识的生产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可能,丰富了交叉学科的理论内容。

六、在艺术学理论方面

兰州大学张进教授认为,“丝路审美文化”/“丝路审美共同体”是一种典型的“别现代主义”。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借鉴,彼此授受,交流交融,衍生再生,共存共荣,构成了一个广袤深邃的生产性的、异质性的文化地理空间。在其中,各种现代主义,包括“反现代主义”“元现代主义”和“非现代主义”同时并存,构成一个“别现代”的“杂合”场域。它是一个非地域性的“超级物”,是一个由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构成的“行动者网络”,是一个由流动之物构成的“物”的议会”,集中体现了“别现代”的“异托邦”和“事物间性”潜能。

扬州大学罗小凤教授认为,中国新诗批评由于一直未能建构本土原创的话语模式和理论体系而常遭到“失效”“无用”甚至“终结”的质疑与批评,而“别现代”理论作为一个具有原创性的本土理论,为中国新诗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理论支点。以“别现代”理论作为考察中国新诗批评的新视角,可以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新诗批评维度进行反思与重新审视,并为中国新诗批评的未来发展提供可能路径与思考方向。

浙江师范大学王洪岳教授认为,别现代艺术理论是建立于别现代及别现代主义之基础上,又针对中国当代既有的艺术现象、艺术思潮而产生的一种艺术理论。由于别现代主义是在中国进入21世纪的剧烈转型期和西方已经处于实际上的“后现代之后”时代错位创建的一种新理论,那么,别现代艺术理论自然打上了反思、整合和超越上述诸种关于“现代”和“当代艺术”的理论的特征。

山西传媒学院青年学者关煜认为,由“时间空间化”特征凸显的“戏仿”手段在当代艺术中最为常见也最具代表性。对于戏仿,需在源文本、前文本与仿文本间建立一种互文关系,结合“图-底”机制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同时还要在后现代主义的“后”与别现代主义的“别”之间进行甄别,揭示作品的讽刺性与对现实语境的批判深意,从而精准把握当代艺术的本质。源自中国当代先锋艺术的戏仿已经形成了有别于西方后现代戏仿和中国式“玩世现实主义”的意义和表现方式。

中央音乐学院宋瑾教授以其《“别现代”视野中的音乐现象考察》的学术报告而在大会之前就被许多代表期待。这次他在短短的10分钟内重点演示了音乐领域中的阴阳同体的演唱、赛博族音乐生活、复风格拼贴、虚实同在的舞台秀等,引起大家的极大兴趣。他进一步指出,需要反思“别现代”之名称、社会成因、内审美的当下意义与实践方法、还有哪些音乐现象、如何超越等。

上海音乐学院青年学者孙月认为,别现代主义、质性计算感与后人类音乐,这三个名词连缀起来,组成了一个非常宽泛的话题,显然无法在一个简短的摘要中完满,但这恰恰构成了一组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问题丛集。别现代主义是对这个时代一些特有的国家和地方的思想意识、社会文化与艺术特征的总称。质性计算感来自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旨在定义一种人类空间、环境数据与人的情感影响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的非表征性理论。

七、在别现代主义理论关联研究方面

法学家、上海师范大学刘作翔教授认为,别现代是一种批判理论或者反思性批判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中国,乃至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是一种有原创性的思想理论。

上海师范大学石文龙教授认为,法律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的规则体系与行为规范,就权利规范而言,任何权利规范的背后都会存在着深刻的价值基础与伦理属性。在权利教学中,拓展权利的价值基础与伦理属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海安致勤律师事务所国际律师于光荣认为,虽然别现代主义的思想概念不受知识产权法的保护,但是对于思想概念的发明权是受保护的。本次会议所探讨的“别现代主义创意实践及其‘点子’的知识产权保护”,毋庸置疑,开辟了别现代主义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拓宽了别现代主义的研究领域。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授郭海龙认为,唯物史观的危机,一是对唯物史观的误读:“社会发展五阶段说”与“经济决定论”;二是 20 世纪科学革命与民众信仰缺失对唯物史观的挑战。而一元多线论澄清了对唯物史观的误读。立足于 20 世纪科学革命的一元二象性成功应对了挑战,由此推动了唯物史观的革新。鉴于此,有必要推动有机知识分子构建符合唯物史观的中观层面理论以掌握群众、转化为历史主动。

上海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邢娟妮认为,针对诸种别现代编辑出版问题的萌生,作为逻辑起点与学术编校生长点的“别”问题意识成为学术期刊编辑需具备的不可或缺的思维意识。在别现代主义视域下,学术期刊编辑需具备多维的求异、调适、创新等思维意识,提高期刊编校水平,强化期刊发展特色,使编辑出版活动获得持久深远的发展。

2

除了以上来自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艺术家、法学家等对别现代主义理论从不同角度的深化阐释外,本次大会的另一个收获就是《别现代主义审美学》慕课上线和同名专著的推出。《别现代主义审美学》慕课首次实现了别现代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数字化呈现,这与之前出版的《别现代:空间遭遇与时代跨越》《别现代:话语创新与国际学术对话》《别现代:作品与评论》《别现代:艺术与构思》以及新近出版的《别现代主义审美学》五本专著相呼应,共同形成一个传播方阵,以名称新、范畴新、方法新、原理新的别样姿态,展示出其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本土原创学说的“热力、伟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