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学院召开“第三届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高峰论坛

《中国戏曲学院》网站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关于“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的讲话精神, 12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戏曲学院和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团结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基础教育部承办的“第三届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高峰论坛在京召开。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有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 ,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英,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麻国钧,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文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梁玖、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的嫡孙程受珩等来自国内28所高等院校、10余家学术研究机构、文化机构的90余位专家学者。大家怀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汇聚一堂,用当代的学术架构与视野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与价值。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戏曲学院基础教育部主任梁建明主持,孙英院长和崔伟秘书长分别作了大会致辞。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在致辞中谈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文化自信来自于文化的自觉,而文化的自觉源于文化的自知。我们探讨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意义,它的落脚点在对于本体文化的自知,我们不要仅仅以文化遗产的视角看待传统戏曲,应该立足当下,用戏曲本体的手法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600x0_20161213154431261591

大会主题发言中,中国戏曲学院颜全毅教授讲述了戏曲的审美生态演变。他指出戏曲是活态文化的传承,代际的传承,在21世纪的文化语境下,我们需要在创新中激活传统的智慧与尝试。中央戏剧学院麻国钧教授从《华严经》中的因陀罗网和《易经》无限延展变化的思维谈到中国戏曲全息表演的呈现方式。程受珩先生从“藏器于身,待时而动”、“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角度论述了传统文化与戏曲艺术的交融。河南大学张大新教授则详实地介绍了现当代豫剧的变革和国际化的进程。

中国戏曲学院巴图院长认为,传统文化是人类先民们经过反复体验、思考与求索,渐趋构建起的独特文明体系,如何在当今的话语体系下,为传统文化寻找到适宜的有效率的载体,让它亲近当下,与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发生交集,是我们需要讨论的时代命题。京剧在其艺术形态的发展过程中,充分显现了因应时代的通达,追溯其艺术生发的起点,源于徽班进京;它的腔调是徽汉合流,胡广音与中州韵的融合;它以“歌舞演故事”,用歌舞的形式承载故事的内涵;它在花雅之争的淬炼中成长,竞争中融合。它是跨界的、是综合的,是在不断因应时代的过程中构建起自己的审美特质。在京剧传播的过程中,敏锐的前辈先贤关注时代的变化。从最初的演出传播、文本传播到与电影结合、与唱片结合的尝试。当清宫的遗老遗少还在妖魔化作为舶来品的电影的时候,京剧的前辈先贤、后三鼎甲中的谭鑫培,率先以敏锐的判断使戏曲与电影发生了交集,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这其中便蕴含着我们讨论和实现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应当汲取的精神内涵。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进程中,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中国艺术研究院刘文峰研究员洞察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以来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戏曲的深刻影响;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的编剧张建安先生认为所谓文化的创新,起点根植于传统的丰沃土壤;首都师范大学国学教育学院主任徐健顺系统地阐述了国学教育的体系与方法;首都师范大学史红教授从戏曲艺术的生态分布、生长曲线、生态种类、年龄特征、发展过程、谱系特征、生态特征七个方面从生态学学理的角度对于戏曲艺术进行了生动的阐释;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王永恩副教授谈到当代的话剧舞台呈现正在自觉地向中国传统戏曲的审美倾向和表现形式靠拢。此次高峰论坛还吸引了京内外高校的20余位硕士、博士生现场聆听,并收录学术论文28篇,为学院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戏曲艺术理论研究,戏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而深厚的文化基础。

600x0_20161213154431287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