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美学拓展美学研究新视域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杰 李永杰)自1999年美国学者理查德·舒斯特曼在美国杂志《美学与艺术批评》上发表长篇论文《身体美学:一个学科提议》正式倡立身体美学研究以来,身体美学成为世界美学界关注的话题之一。
  9月23日,由中华美学学会、深圳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回归与开启——多维文化视野中的身体美学研究研讨会在深圳召开。与会学者围绕“身体美学的基本问题研究”、“身体美学的古典学基础及相关问题”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身体美学有望成为美学研究新增长点
  身体美学在中国的勃兴,是近年来的学术热点之一,身体问题成为美学研究者的重要关切。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徐碧辉认为,美学虽然不是由身体创造,但研究对象又关涉身体,因为它关注的是接受、理解和欣赏到的世界,它既非单纯的客体,亦非单纯的主体,而是主体作用于客体而产生的精神现象。身体在创造美的过程中的作用在于,一方面,经过实践活动“人化”改造的身体成为审美活动的承担者。另一方面,文明的发展使得身体本身也成为审美的对象,比如舞蹈、各种纹身、身体画(身体彩绘)等。

“随着中国当代美学在全球化形势下的发展,身体美学已经受到美学研究者的重视。”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玉能看来,许多人感到中国当代美学的主导流派——实践美学缺失了身体美学,既没有继承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身体美学思想,也没有跟上美学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步伐。事实上,实践美学在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应该有他人(社会)、自然、自身三个主要方面,本身就内在地蕴含着身体美学的维度。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彦顺认为,即使是对纯粹艺术品的审美,除视觉与听觉器官以外,其他感官同样是参与其中。在他看来,在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过程中,人是处在一定的物理环境过程中的,嗅觉、触觉、味觉、皮肤的感觉尽管不直接参与,但是确实作为视觉与听觉的前提来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身体——空间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就成为审美即使是最为纯粹的审美也是最为隐晦的支持因素。

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晓华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身体美学研究。于2016年先后出版了《西方美学的身体意象》和《身体美学导论》两部著作。据他介绍,进入21世纪以后,身体美学迅速崛起,演绎了重新理解艺术、文化、生命的可能性。得益于丰盈的文化资源和开放的建构姿态,汉语身体美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家族,很有可能成为继实践美学、生命美学、生态美学之后另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

身体美学指归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尽管中国学者的身体美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查德·舒斯特曼的启发,但是在身体美学研究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学者对身体美学的定位、研究旨趣与西方学者有很大不同。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方英敏表示,概括来说,中国学者对身体美学在美学学科中的位置有三种不同的定位:一是将身体美学界定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二是美学就是身体美学。三是将身体美学理解为“身体的审美化”,与自然审美、艺术审美、生活审美等构成的人类审美活动的对象形态之一。

张玉能表示,在实践转向和实践分析中身体美学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身体所形象显现的人体美和审美,还应该包括身体符号所形象显现的身体装饰和审美,最后更加有必要关注人身体的整体美。这种整体美除了显现作为物质身体和符号身体的外在美(语言行为美、心灵美)及其审美和艺术,还少不了以审美和艺术的形象显现出精神意蕴的内在美(思想美、心灵美)。

“人的人体美、身体美和整体人的美及其艺术表现的研究之中,不能片面地强调‘身体转向’,而应该指归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张玉能看来,如此,我们所谓的身体美学包含着关于人体美、身体符号美、整体人的美及其审美,并且集中表现在艺术创造之中。这种身体美学在全球化和后现代的消费社会的语境下是一门大有作为的美学分支学科,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对于人的自身的审美化和审美教育也是极其重要的。

在刘彦顺看来,总体来看,至少是从西方美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神学美学与康德为代表所开创的现代美学曾是“身体感受”缺失的两大典型形态。而今,正是“身体美学”在美学中的复苏之始,身体美学的研究能够确保美学研究对象——“审美活动”的“完整”与“鲜活”。

中国古典美学为身体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源。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马正平认为,老子的时空美学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身体化美学,所谓身体化美学,就是对美的感受与对审美思维的理解和言说方式都是与人的身体理想直接相关的。作为审美思维的行为,“闻道”、“得道”都是用他的动作行为为五官感觉来进行隐喻、言说的,这种审美思维具有很强的身体性特征。

身体美学研究仍在建构过程中

尽管身体美学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美学界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不容否认的是,身体美学研究仍处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借鉴和吸收美学资源,从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徐碧辉坦言,身体美学的学科依据还有待建立。身与心的关系如何处理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身体美学要成为一门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潘立勇认为,传统美学对审美感官的偏狭强调,正遭遇来自当今现实的严峻考验。仅以视听为审美感官的传统观点正在遭遇挑战,视听感官外指性、距离性是其之所以成为审美感觉的优点,但是随着新媒介环境下视听作品的泛滥,其外指性的优点转化为审美感知容易被外物所累的缺点。

潘立勇认为,审美感官的当代研究有两方面的诉求。其一,当耳目感官所带来的弊端愈加明显,应该对其作为审美感官的专利进行反思,并思考审美感官之拓展,注意开掘其他器官的审美感知特点。其二,应注重人的审美感官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与周围具体环境生态相融合,达至身境相谐。

在方英敏看来,从性质上看,尽管身体美学研究要依托于思想史、美学史关于身体谈论的思想资源的支撑,但它本身并不属于思想史、美学史研究,而是“有待建构”的对象和领域,在这个意义上讲,当前学界对于身体美学研究的定位都是允许的,我们可以进行解剖、批判,但不宜进行粗暴的否定。对于身体美学研究者而言,应该努力推动身体美学研究走向“完成状态”,最大限度地将自身关于身体美学的理解、研究逼近人的身心之实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