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之非遗宫廷满绣

 

弦可道

微信图片_20180807182719

中国的刺绣文化源远流长,满绣已有1000 多年的历史,有“中国宫廷刺绣”之称,一直被皇家作为绣制帝王龙锦、宫廷文武官袍的御用贡品。二十世纪初满绣工艺曾一度濒临消亡。从鼎盛时期到颠沛流离,满绣见证了满族兴盛传承的历史,却在今天非遗传承人的努力下因《延禧攻略》的热播再一次让百姓熟知这宫廷绣—满绣。

微信图片_20180807182725

在《延禧攻略》剧中,通过女主角魏璎珞初入宫,在绣坊历经宫女入宫考核、助友人完成绣品、为皇后绣制凤袍等一系列的故事,剧集用大篇幅、多细节展示了满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微信图片_20180807182728

在整部剧的服饰上,运用了“打籽绣”、“盘金绣”、“盘绳绣”、“珠绣”、“圈金”、“缂丝”等多种古法刺绣工艺。同时, 剧组也参考史料,对服饰与装饰进行了等级上的分类,使作品中的人物单单从外观上,便可看出性格特点与在宫中的地位。

微信图片_20180807182731

满族女子从小开始学习刺绣,直至七八十岁。满族姑娘娴于刺绣,手法灵活多样。满绣创造了堆绫、打籽、补绣、纳绣、钩绣、网绣、布贴、钉线、圈金等。针法主要是平针、错针、乱针、倒  针、三角针、网针、盘金、铺绒、纳丝、别针、野马针等。其绣品恢弘大气,唯皇室刺绣独有。而在满绣其中最具有特点是打籽绣和盘金绣。

微信图片_20180807182733

“打籽绣”是我国发现最古老的一种锁绣手法,有别于传统刺绣的以线代面的表现形式,一般多用于表现吉祥传统纹样,装饰效果更强。打籽绣为一针一结,也意为“心有千千结”之意,因创作手法有别于其他针法,更能体现作者对色彩和刺绣技法的理解和功力。打籽绣,力不匀则重则子大,轻则子小,或且肥瘦。若绣全体之花卉,翎毛,石木,用此针者,先从墨钩边框打起,依次而里。子须匀密,不可露地。

微信图片_20180807182736

微信图片_20180807182739

另外一个是“盘金绣”,一种濒临失传的宫廷手工艺,其绣法是把金线盘在丝绸上做造型,再用丝线固定上去,皇家盘金绣使用的金线是以黄金锤箔、捻线而成的纯金线。起鼓盘金绣像浮雕,是典型的北方技术,盘金绣多用于绣制古代帝王龙袍上的金龙,以及宫廷装饰。

微信图片_20180807182741

补绣是最为大家熟知的用途,就是清朝官员身上的“补子”,也就是官服胸前的方形图案,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

在满绣当今发展中,满绣有了更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满绣也被应用到时装上,旧时满清皇室御用针绣,而今纳入百姓家。满绣第五代传承人刘思彤将满绣技艺融入旗袍,呈现出不一样的意境和磅礴大气,充分展现出女性纤柔与英姿飒爽的美。

微信图片_20180807182744

在《延禧攻略》剧中,女主丢失为皇后绣制的孔雀羽线,想必大家还没有见过它的真面目吧。孔雀羽线也是鸟羽线中的一种,因为光彩的效果特别强烈,因此获得了独尊的地位。《南史》中就已记载,早在公元五世纪末的南齐时代,有一位才华过人的皇太子—文惠太子,曾经巧动心思,指导工匠用孔雀毛织成一件翠毛裘,金翠炫丽,十分珍奇。不过,由于孔雀并非中原地区的原生禽鸟,在元代以前,孔雀羽属于很难得到的稀罕材料,因此在很长时间内与之相关的纺织工艺并不流行,到了明清时代,这种以羽绒制作的碧线才得以大发异彩。

微信图片_20180807182755

【孔雀羽线织绣由陈依妙在《国乐大典》巅峰之夜演奏所着】

大约也只有中国传统匠人的心灵手巧,才能发明出捻制孔雀羽线这样特殊的工艺啊。长长的羽尾上只有顶端的“珠毛”可以用于制线,要将这些短短的细绒毛旋绕着缠裹在一根长长的细蚕丝上,再用绿色丝线分节捆扎,以这种办法将孔雀羽绒固定在长丝上。如此在一根长丝上接连地缠绑好翠绒,就形成了孔雀羽线。

微信图片_20180807182758

同理,鸟羽线也是采下翠鸟的背绒、雉鸡的彩绒,缠捆在长丝上而成。更为神妙的是,这些孔雀羽线、鸟羽线是作为彩色纬线的一种,缠于织梭上,与其他缠有普通色线的织梭一起,以白丝线为经线,交相地织结成整幅的面料。因此,其成品就是一匹平滑的彩色丝绸,而在表面上这里那里地呈现出孔雀羽线或鸟羽线的局部花纹。

微信图片_20180807182801

【《国乐大典》巅峰之夜陈依妙演奏现场】

微信图片_20180807182805

陈依妙身着孔雀羽线制成的纳兰红满绣织物,饱满的色彩也体现出了浓厚的情感和活力,优美的曲子和靓丽的服饰加上深入人心的演奏无疑为《国乐大典》巅峰之夜书写了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