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上海的国际学术事件——“跨越时空的创造:别现代理论探索与艺术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

10

国庆前夕,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美国佐治亚州西南州立大学中国别现代研究中心(CCBMS)、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为期两天的“跨越时空的创造:别现代理论探索与艺术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会议中心闭幕。从28日起,来自国内外的近百名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围绕别现代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大会包括“别现代理论研究”、别现代写作经验交流、别现代艺术国际巡展首展三项内容,附带别现代艺术国际巡展首展《此时此刻:别现代·中国》和别现代系列图书《别现代:空间遭遇与时代跨越》《别现代:话语创新与国际学术对话》《别现代:作品与评论》的发布。

大会紧紧围绕“别现代”三个字展开讨论,共收编国内外讨论别现代问题的中英文专题论文80余篇。讨论的专题包括“别现代理论国际前沿对话”、“别现代与当代艺术理论探索”、“别现代理论与评价”、“别现代与文学理论”、“别现代主义哲学与美学”、“别现代与人工智能”、“别现代时空与历史创造”、“别现代与文化产业、艺术市场建构”、“别现代与影视艺术”、“别现代:中国与世界”、“别现代出版与写作交流”,并依次分为十一个会场,进行研讨和论辩。

大会发言由前国际美协主席、著名美学家阿列西·艾尔雅维茨的《写在别现代新书发布之前》一文拉开序幕,他以法国哲学家朗西埃为参照,以“可能另一个美学的拿破仑正行进在他的道路上,他将颠覆美学、哲学和人文学科的大厦”的发言使整个大会的期待陡升。美国艺术史家基顿·韦恩的《欧洲中心主义的预设与对别现代艺术的误解》例举大量事实批判欧洲中心主义以及由此而来对非西方艺术的“阴窃阳排”,并为遭到美国批评家指责的中国别现代艺术的独创性辩护。而陈伯海教授以《别现代献疑》将人们引入质疑和思考,谢金良教授更以《“别现代”何去何从——王建疆别现代理论初探》将会议推向高潮。

在接下来的大会发言中,代表们将现代、前现代、后现代与别现代进行对比研究,发表了一些新的有深度的观点。哲学界的恩斯特·曾科教授以《别现代语境中的当代艺术》为题得出结论:“尽管别现代理论是为了适用于中国的特定语境而形成的,但它潜在的触及面,至少在美学艺术方面,毫无疑问是更加宽广,也因此更加重要的。”王晓华教授在《别现代性与中国学术的原创机缘》中将王建疆的别现代与汪晖教授的“反现代的现代性”进行对比,并在批评汪氏学说脱离中国现实的基础上肯定了别现代理论的建构,同时也指出别现代主义面对的现实选择和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王洪岳教授从别现代与另类现代性的对比入手,指出二者间的联系,但更指出其根本不同。王洪岳在演讲中说:“王建疆从前现代的祖国大西北来到后现代的大上海,时空的穿越与激荡使他创造了别现代。这个别现代是在现实和历史、中国与西方、西部与东部的对接与碰撞中产生的可体验的因而是有根儿的理论。”引起会场大笑和鼓掌,成为华彩段。

大会发言者从思想史研究入手,分别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高度深入阐述了别现代哲学和生成机制。戴登云教授的《总体历史的生成机制》、刘圣鹏教授的《西学中化还是概念互阐:中国现代性生成的路径辨析》、简圣宇教授的《全球理论对话新格局下的思考和实践——评王建疆的别现代理论》、肖明华副教授的《别现代:在思想史的对话中进入历史》、康勇副教授的《神话英雄叙事与时间的空间化》阐述了别现代的发生史和必然性,以及作为别现代哲学基础的时间空间化理论的本土性和全球性。

在“别现代与影视艺术”这一主题的讨论中,李丹教授与周韧副教授分别从30年来的国内外著名影片入手,深刻剖析蕴藏在影视艺术中的别现代性问题、时间与空间转换问题以及中国电影在别现代时期面临的选择等。

在别现代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的讨论中,陶庆教授《“类人机器人”的工具性与社会性辨析:世界首例“机器人公民”的发生学意义》、彭恺博士生的《从AI等科技背景看别现代理论的现实基础和普适性》,从人工智能的角度呼应了王建疆新近提出的“别人类”以及“生命股权”理论。

艺术家刘向华结合自己的展出作品指出别现代的“別意”精神以及作为创作方法的可能性。艺术家孟岩的《别现代艺术介入汾南乡村振兴的创作、对接与应用》展示了别现代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应用前景。胡本雄博士联系古代书画的“印记”概念对别现代艺术进行了别解。李华秀将要力勇的拟像画纳入别现代艺术系统进行阐述。策展人陆蕾平教授的《此时此刻:别现代艺术的当下性》,说明此次别现代艺术国际巡展首展的策展理念及其别现代主义艺术的哲学思考。国际律师于光荣教授的《艺术品诈骗案频发的警示评议与回应》则与本次艺术首展形成巧妙呼应。

冀秀美副教授的《别现代文化创新对高校汉语写作创意创新思维训练的启示》一文,从汉语构词法中的“意合”原理出发,对“别”进行了训诂,认为,别现代之“别”在本义和引申义两个方面紧密联系并能够充分表达中国现代性尚在路上的现实,以及Bie-modern/Bie-modernity/Bie-modernism之与alternative modernity、other modernity之间的区别,以及Bie-modern 作为学术术语的不可替代性。

美国艺术史研究生凯特琳·达格丽斯的发言《为何要研究“别现代”》,展示了美国研究生研究别现代的原因,对别现代的国际学术意义和文化意义的认识,以及美国学生对来自美国之外的创新性思想的重视趋向。

大会闭幕式上,未曾发言的别现代理论创始人王建疆教授携手他的论敌浙江师范大学的王洪岳教授登台,并由王洪岳教授主持,进行了会议总结和回应。他首先指出这是一次在专题范围内有广度的学术会议,其大会发言内容紧紧围绕别现代理论进行,但涉及讨论别现代理论与评价、别现代美学与哲学、别现代与当代艺术实践、别现代与门类艺术、别现代与当下中国、别现代与世界等11个专题类型。其次,这是一次有深度的会议,涉及别现代哲学本体论和方法论、别现代文明形态论、别现代历史发生学等尖端问题。

总结发言之后,王建疆教授还就两天来学者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复旦大学谢金良教授的“何去何从”的问题,以“别现代往哪里别”为题做了总体回答。这些回答基于8月份以来他在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进一步表明别现代主义自我更新、自我超越以及兑现生命股权的观点。

最后,美国“中国别现代研究中心”(CCBMS)主任、美国佐治亚州西南州立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史教授基顿·韦恩(Keaton Wynn)教授,对别现代理论以及艺术实践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他指出,在美国成立别现代研究中心之前,西方学者们就试着解决中西对话存在的困境与问题,但是,西方人善于表达而不善倾听,而别现代研究中心的成立就是力图改变这种局面。他这次来参会就代表着倾听的态度。这次大会不同观点交流碰撞,是一个很好的思想发育和表达的空间。他希望美国各高校在未来都能像中国别现代研究中心(CCBMS)那样,通过邀请中国学者访问研究某个专门问题,为中西交流提供平台,以实现对话的顺利进行,并在相互的支持、交往中促进别现代理论的发展。

9月30日“跨越时空的创造:别现代理论与艺术实践高端国际会议”在热烈的阵阵掌声中落下帷幕。

 

报道:崔露什、张少委

2018年10月2日

1

 别现代创始人、上海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所和文艺学学科负责人王建疆教授做大会总结发言。

2

美国“中国别现代研究中心”(CCBMS)主任、美国佐治亚州西南州立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史教授基顿·韦恩(Keaton Wynn)发表演讲。

3

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美学学会荣誉会长、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复旦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朱立元主持会议并参与讨论。

4

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国家社科规划文学学科组成员、李商隐研究会

副会长陈伯海教授发表讲话并参与讨论。

5

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拉丁美洲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王宁进行大会评议。

6

斯诺文尼亚Primorska大学恩斯特·曾科(Ernest Ženko)教授进行演讲。

7

别现代会议现场一

8

别现代会议现场二

9

别现代会议现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