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

——南京大学潘知常教授应邀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做讲座

2018年10月24日,中国著名美学家、红学家潘知常先生应邀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做了名为《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后美学时代的审美哲学》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文艺所原所长、文艺美学学科带头人苏宁研究员主持。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艺术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所部分研究人员及研究生代表参加了讲座。前来听讲的还有近百名慕名而来的专家、学者。

潘知常先生,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当代中国生命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版了《生命美学论稿》、《诗与思的对话》,《反美学—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文化》等一系列著作。

2018110801

潘教授首先针对后美学时代的幽灵与“美学终结论”的喧嚣,对近些年美学概况进行了介绍。他十分详尽地论述了文化研究、艺术哲学、生态美学、环境美学、身体美学以及生活美学等美学学派的观点及现状,认为现在美学,这个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已经沦落到需要美学家为其辩护的地步了。他认为美学的终结一定是伴随着美学的自我反省,是新美学的开始。

潘教授提出两个概念:美学问题和美学的问题。他认为现在许多美学家一开始便研究具体的问题,即美学的问题;但美学问题才是美学的根本,美学问题是研究美学之前,对原来美学的假设。他认为,在美学终结的背后,浮动着的是被长期遮蔽了的关于美学问题的追问。进而,潘教授又提出,研究美学问题首先应该研究何为美学和美学为何。从何为美学转向美学何为,是从知识论的模式转向生命论的模式,从爱智慧转向爱生命。美学的终结就是知识论的终结,是爱智慧模式的终结。

2018110802

潘教授最后提到当今美学可以走的三条路:审美哲学、审美形而上学以及审美救赎诗学。他特别强调了旧美学已经终结,新美学即为审美哲学,即从哲学角度研究审美活动对人的意义,特别提到了审美活动与生命活动的关系。从审美活动与生命活动的关系看,审美活动是形而上学的,也是终极救赎,因此可以从审美形而上学以及审美救赎诗学两个角度研究。

讲座最后,苏宁研究员做了总结,对潘教授的观点从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还是作为第一美学的哲学这个一体两面的观点做了应答;对潘知常的美学研究从生命美学的哲学意义做了总结。我院文艺所、哲学所等部门的老师、同学也与潘老师展开积极互动。潘教授赠送给青年学者一句话,学术研究的最高成果,应该如济慈诗歌所写:“这里躺着一个人,他把名字写在水上”。他强调应当追求真理,不要被头衔打动,只要你靠近真理,你的名字会被人从水里打捞出来,写在纪念碑上。

 

潘知常 ,著名美学家、著名红学家、著名战略咨询与策划专家;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澳门电影电视传媒大学筹备委员会专职委员、执行主任(2013-),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博导(2007-)、曾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创院副院长(主持工作,2010-2012);澳门国际休闲学院校监(2013-)。美国CBC大学特聘授课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中山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审计学院、四川传媒学院、江苏社会主义学院、贵州铜仁学院兼职教授;1992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3年被特聘为教授。

历任中国民主同盟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华夏文化促进会顾问、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澳门比较文化与美学研究学会会长、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产业委员会委员、《美与时代》编委、《当代城市研究》编委。生命美学学派的领军人物,在今日头条频道根据六亿电脑用户进行的大数据调查中名列“最受关注的五位红学家”之一(排名第四),世纪之初提出的政治学、传播学定律— “塔西佗陷阱”,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他出版学术著作30部,编著7部,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 供稿:四川社科院 美学研究生何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