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志祥
2018年11月18日
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1号报告厅
【闭幕式】
各位会员好!
我们今天的发言,共有12位专家。他们都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美学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或参与者。发言内容呈现三个主题,一是中国美学研究40年历程回顾,一是外国美学研究40年历程回顾,三是中外美学比较的个案研究。在回顾中,有的是讲别人的研究状况,有的是讲自己的研究心得。发言人都各有专攻,事先都作了充分准备,发言的质量都很高。让我想起古代的一句话,叫“人人怀龙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
发言人的发言很清晰,评议人已做过很好的评议,所以就不再重复了。这里愿借这个机会,谈谈我对40年中国美学发展的理解。
今年3月,我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中国现当代美学史》,近80万字,那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8月,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美学全史》五卷本,其中第五卷是现当代美学。关于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我分为三个阶段。一个是50年代末美学大讨论,一个是80年代美学热,一个是世纪之交以来的美学新变。后两个阶段,实际上就是对改革开放40年中国美学发展状况的梳理。
我梳理中国现当代美学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美学学科上。它由美学原理、美学概论来体现。80年代的美学概论,主要有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杨辛甘霖的《美学原理》、楼昔勇、夏之放等人的《美学基本原理》。这里面的基本观点,是美在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李泽厚1987年出版《美学四讲》,是他实践美学观点的系统化。周来祥的和谐美学虽然标举的是“和谐”,其实是实践美学的另一种阐释。蒋孔阳先生1989年出版《美学新论》,是实践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基本观点,是“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其时,也有人不满意实践美学说,尝试借鉴新三论、老三论的新方法论,对美的真谛作出自己的解释。这方面的代表作有黄海澄的《美学原理》,汪济生的《系统进化论美学观》、王明居的《模糊美学》《模糊艺术论》。
同时,在思想解禁后,人们摆脱唯物论的限制,侧重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学,这方面诞生的代表作,是金开诚的《文艺心理学论稿》、彭立勋的《美感心理学研究》、滕守尧的《审美心理研究》。
除了聚焦美学原理、美学概论,我还关注这个时期的文学概论、文艺本体论研究成果。因为文学、文艺是以美为特征的,美学原理还集中表现在文学原理、文艺本体论方面。
这个时期之初的文论教科书,是以群主编的《文学基本原理》和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这是60年代编写的著作的改编,新旧杂陈。陈荒煤主编的十四院校的《文学基本原理》是对这两部书的改编,观点大同小异。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钱中文、童庆炳先生的“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说,此外还有徐中玉、王元化的文学本体论、胡经之的文艺美学。它们的基本观点,是主张文学一方面要坚守审美自律和创作自由,另一方面要承载人道主义和社会情怀,发挥济世之用。
后来,人们发现,几乎所有的美本质定义包括艺术定义都不能很圆满地说明自己的审美经验,是不是提问方式有错,不应当问“美是什么”,而应当关注“美是怎样”。但是最终发现一味反对美本质也很难说通,于是又以纡回的方式建构了美的本体学说,如杨春时的存在论超越美学、朱立元的时间存在论美学、曾繁仁的生态存在论美学、陈伯海的生命体验美学。叶朗明确提出美在意象,陈望衡提出美在境界,建立了意象美学、境界美学。本人也参与了建构。2016年出版了60万字的《乐感美学》,提出美是有自己的涵义边界的,这个边界有两个要点。一,美是一种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对象。二、这种快乐是有价值的,或者说是积极的、健康的,也就是对审美主体的生命存在是有利而不是有害的。
此外还有王晓华倡导的身体美学、刘悦笛张宝贵倡导的生活美学、朱志荣提出的意象美学、王建疆提出的别现代美学等等,都在建设之中。
上面说的是美学学科、文艺学学科的研究情况。
若拓展到美学史研究领域,则蒋孔阳、朱立元先生主编的《西方美学通史》系列,杨燕迪做的西方音乐美学译介、王振复、朱志荣及我做的《中国美学史》系列、邓牛顿、陈伟、姚全兴做的中国现代美学美育史研究,金丹元做的新中国电影美学史研究、周锡山做的中国美学名著整理编校及研究论述,陆扬做的文化美学,邹其昌做的设计美学研究等等,都是上海学者对40年中国美学的贡献。
刚才周锡山教授发言时提到中国美学优于西方美学一说。但张煜教授的发言则提醒我们印度美学可能要胜于中国,因为中国文化后来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影响。也有一种观点,是西方文化优胜论。我的想法是,不需要分出东西文化、中外美学孰高孰低,还是本着多元共存、亦此亦彼的方法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背景从事中外美学研究,共同创造美学研究美好的明天!
图文来源:上海市美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