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美标准的特性

 

史   红

人体美标准一般与性的审美理想相合,它取决于性审美主体生存的时代,取决于性审美主体所处的地域,取决于性审美主体所属的民族。总之,它取决于人的社会性本质。因此,人体美标准主要表现在时效性、民族性和文化性三个方面。人体美标准是以人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和作为社会生命体的活动规律为基础的,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所以,人体美标准会随着时代、民族、文化等的审美标准改变而改变。

1

 

一、时效性

人体美标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不同时期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不同,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节奏不同,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性的人体审美判断的客观标准。所谓“流行”或“时代感”就是人体美标准变化的具体体现,新的人体美标准同样是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衍生和扩展的。男女的第二性征似乎是某种预先设定的程序,它们对于一切异性都有强烈的吸引,所有这些生理特征上的巨变都会或多或少地对人体美标准产生反作用。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历史中,性审美最初的功能是十分功利性的,生殖和生产的标准是上古母系氏族社会里性审美的标准,臀部宽广的女性更易于繁衍后代,厚肩宽背的男性必定在狩猎与生产中作用突出。新石器时代女神像的造型特点展现的就是粗壮结实。我国先秦时代以硕大健壮为美,《诗经》中写到美人时屡屡侧重于这方面的描绘,如“硕人其颀”; “有一美人,硕大且卷”;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硕即大,颀即修长,昌即壮盛,这些诗句都颂赞女性的强壮之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审美变化的四大转折之一,这个时代中国社会正逐渐由奴隶制转向封建制,人们的审美观也产生了巨大变化,男性提倡的“柔弱顺从”的女性观念占了上风,士大夫盛行“精致细腻”的审美意识。在两汉时期,秀外慧中的女性受到青睐,人们虽然欣赏女性外在之美,但更强调内在道德,表现出了以德压美的倾向。后汉以及三国时期,人们对美貌的欣赏玄学化,审美达到了很高的哲学高度,其中以曹植的《洛神赋》为代表。女性脸上的妆容表现是“面如凝脂”、“樱桃小口”,以后这便逐渐成为古代女性美的基本格调,而身体审美也表现出轻盈飘逸的纤秀型审美倾向,如“能作掌上舞”赵飞燕即为时代的榜样。随着两汉经学崩溃,人们个性得到解放,佛教开始盛行,自然飘逸的美盛行一时。女性之美开始获得了独立的价值,得到欣赏和珍视。魏晋时期对女性美的评判标准也开始趋于外在的个性和精致,强调女性的温婉妩媚、婀娜多姿。崇尚个性美、自然美、瘦骨清相成为当时的人体美审美标准。唐代由于经济发达 、生活安定,丰满微胖则成为女性美的模式。标准美女是宽额圆脸、丰腴肉感、艳丽多姿,充分体现了“盛唐气象” 。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宋代开始崇尚纯朴淡雅之美,女性美从华丽、开放走向了清雅、内敛,大致以观音菩萨的本貌作为标准,人们对美女的要求渐渐倾向文弱清秀:削肩、平胸、柳腰、纤足。宋代缠足之风遍及民间, “三寸金莲”也成为明清以后对女性美的基本要求,有了对“三寸金莲”的赞美之句,如“湘裙下三寸金莲,云鬓中两行翠凤”,女性把性感焦点全部集中在“莲底纤纤月”的病态姿本上。

1        民国时代军阀混战,西风东渐,中国人的审美焦点被一件旗袍彻底覆盖。中国传统文化从来没有敢于正面正视性和裸体的健康心态,这就使得旗袍的出场,隔一层衣服来被男性观看,诱导着中国男性想象力行进的肉体方位。紧身旗袍所提示的审美符号,让民国时代所有的女人趋之若骛,从影视明星阮玲玉、胡蝶,到写出“生命是一袭华美的旗袍”的女作家张爱玲,都更加在意自己的身体曲线,试图通过旗袍来进行一场审美个性的煽情。旗袍这种介于掩饰和暴露之间闪烁不明的暧昧,巧妙地利用了服装的矛盾修辞,将民国时代的服饰审美推到了使女性身体曲线呼之欲出的艺术姿本高度。  在我国新中国解放后,人们审美情趣开始随潮流发生了本质的转变,女性以革命化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出现,外在形象上也自然是以简朴清新为主。到了文化大革命时代,毛泽东和样板戏是一个时代内在精神统一的标志,其终极意义是建立了一种关于“神性”和“英雄性”的观念。两性以政治为群体,同一政治群体里男女整齐划一,以“同志”、“战友”、“阶级关系”代替男女的关系。美丽女性已经被“铁姑娘队”、“女子采油队”这些词来替代。女性不化妆,这些“姑娘”短发、皮肤黝黑、结实强壮,除了“一副肩膀两只手,一根扁担两条腿”地“誓叫大地换新颜”,她们从来不在乎自己的容貌和个人情感。服饰的审美则集中体现在军装上,“像章戴胸前,革命精神抖,一身黄军装,军帽必须有”。代表审美思潮的样板戏中的英雄形象,无论是江吴琼花还是柯湘,均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传统道德无视人欲、人性的政治特征,体现出不食人间烟火的“假大空”倾向。《龙江颂》中的江水英,在语言服饰动作上模仿男性以祈求力量的中性化形象,几乎成为当时女性模仿的偶像。而现实中的邢燕子体现的是整个60年代中国人审美标准的男性化趋势。她们是那个时代的偶像,也不幸成了那个时代的祭品。20世纪7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西方国家女性形象的学习和模仿成了中国当下的时髦。在时尚杂志中,那些精美的摄影图片,塑造了一个个性感的美人:身材修长、三围突出、嘴阔眼媚,风情万种。当下西方美女的“瘦”,成了中国时髦女性趋之若鹜的标准。审美标准逐渐和西方接轨,对身体各部位要求甚至具体化、数字化,人们把三围合度、苗条修长、胸臀丰满、腰肢纤细、眉清目秀等当作女性美的条件,审美价值取向分离到具体的眼、鼻、胸、臀等身体各个部位。人工雕琢的性感大行其道,把改革开放时代具体化的审美标准推向了性感姿本的价值颠峰。因此,人体美的变化并不是单纯取决于人们的眼睛,它和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有很大的关联。

1       就西方历史而言,美女的风格和审美标准一直以来也是不停地变化。 16世纪,人们比较喜欢有勇气的女英雄,而50年之后的复辟时期,人们又开始喜欢一些比较丰满的女性。17世纪,佛兰德画家鲁本斯所画的妇女,她们苍白的脸上略带粉红色,面颊和下巴都很丰满,显得光彩夺目;身体也很丰满,大腿浑圆结实,胸部高高隆起。因为当时的美女标准是面颊柔滑,呈粉红色,另外还要像小孩子的面颊一样有所凹凸,若长着双下巴,那是再理想不过了。红头发算是最时髦的,另外还要求大眼睛、小耳朵以及牙齿外露。但到了20世纪,在最初的20年里,人们对女性的要求就是要束胸,要注意化妆,而到了二战时期,情况又有了新变化,体现为对简朴、纯真与端庄的推崇。50年代之后,梦露等性感明星令嘴唇丰满以及漏斗型身材成为了美的标准,人们又开始更看重女性的额头、嘴巴以及腰部的美感,喜欢漏斗型身材,人们的审美趣味则偏向于性感、健美。而到了60年代,眼睛的美感以及皮肤的白皙都成了看点。70年代之后,由于女性解放运动等因素,一些对女性的苛求完全放开,腰身细不细以及皮肤白不白都不再那么重要了。到了80至90年代,社会上职业女性不断增加,麦当娜等行事大胆的性感明星成为新一代美女。可以看到,一百年来人们的审美标准在发生变化,美本身就是相对的,就像黑暗与光明一样,因此实际上美女本身并不存在,一个也没有,因为我们永远都不能确定有朝一日会不会出现一个更美貌的女性。每个时代都有趋于一致的人体审美标准,但是随着社会变迁,人体审美标准变化也很大。每一代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认识,每一代人都塑造自己的理想情人,俊男美女创造了不同时代的品味之外,他们本身也必然反映了时代的特色、内涵和情感,同样地时代也创造了他们。战乱、挫败、富足、和平等等不同的时代遭遇会衍生不同的时代情绪,从而决定了当时俊男美女的特征。

1

二、民族性

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而有不同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标准,是完全正常的,也理应受到尊重。所谓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个定义中所说的“共同心理素质”是包含着审美观在内的。由于受周围不同的社会习惯和文化的影响,每个社会对性审美判断有各不相同的性审美标准,一种文化喜欢苗条的身材,另一种则会喜欢丰腴的体态。拿女性形体美来说,各民族、国家与地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真可谓千奇百怪。非洲尼日利亚的伊博族妇女以胖为美,女子出嫁前,要安排在茅屋中,不从事任何劳动,吃饱睡足养得腰圆体胖,才能成为受欢迎的新娘。非洲埃塞俄比亚南部的史尔玛族妇女以大唇为美,女孩从四五岁开始,就用陶碟撑在嘴里,等适应了以后,再换上大一些的陶碟,久而久之,嘴唇失去了弹性,变得宽大了。南太平洋马拉库勒岛的南巴人把缺少一颗牙齿的妇女看作是美的,为了美观,妇女们只好忍痛敲掉门牙。在其它非洲国家的男人眼里,额部较宽、脚跟秀美、小腿和脖子圆润的美女才是实质意义上的美人。在印第安人看来,脸庞扁平宽阔、小眼睛、高颧骨,乳房又大又宽下垂到腰部的女人是最美的。中国男性总的来说喜欢皮肤白皙、红霞纷飞,五官精致玲珑,胸部丰满有弹性,双腿纤长有力度的美女。为此,美女首先得有一双明亮娇媚的大眼睛,所谓明眸流盼、电波忽闪、勾人心魂。朱唇皓齿、手指纤细、细腰雪肤、红妆粉饰、肢体透香也是非常必要的。具有一双幽蓝的眼睛、黝黑的皮肤、圆润的乳房、滚圆的臀部的性感女郎最能吸引任何一位美国男性。明目闪烁、流盼生辉、摄人魂魄,嘴唇丰润而饱满,鼻子直立而挺拔,头发根根如丝则是印度美女的主要指标。我国彝族美女标准,民间有一套口诀:“女子眉毛弯而细长的好,睫毛直而长的好,眼皮成双的好,眼角上翘的好,鼻梁高而直的好,眼珠大而亮的好,牙齿雪白的好,嘴皮薄薄的好,下巴不长也不短的好,笑时有对酒窝的好;手指细长的好,颈长的好,腰像蜜蜂一样的好,面颊金黄的好,男子眼睛越有神越好,鼻梁越高越好,头发卷曲的好,四肢越长越好,身材越高大的越好。”每一个民族在性对象的交往、选择上,有着延续种族的考虑,所以,常常是符合本民族的人体美标准的性对象是最受欢迎的。

1

 

三、文化性

文化价值观是性的审美形象知觉产生的背景,这就是说一定的性的审美对象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因为性的审美对象是一种社会知觉。人体文化与人体审美观无时无刻地在影响人们对自身的认知,不同内容的观念文化的创造及交流,会形成不同的观念文化积累,从而会使人们对性对象形成不同的审美标准。同一个性对象相对于不同的审美标准,就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美感,如是胖美还是瘦美,是肤色白皙美还是肤色黝黑美等等。拥有不同观念文化及审美标准的人们,必然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判断结果和追求行为。可以说,美色不是美女自己的,而是她代表的文化的反应。很多族群惯用各式瘢疤装饰身体,就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文化,苏丹努巴族的突起式刻疤和西非希卢克女子的传统额部刻疤即是一例。在台湾泰雅族的纹面礼俗中,无论男女,在十五岁左右必须完成这件象征“生命”与“荣誉”的大事。男性必须在战场或打猎时有英勇事迹,才可以刺上额纹与颊纹;女性则需有姣好的面貌及织布的本领,方有资格纹上额纹与颊纹,若没有纹面,泰雅族的族人甚至很难找到结婚对象。相较于现代美女要具备白皙柔嫩的特质,这些在外人眼中感到怪诞的造型,却是当地绝美的造型。人对性对象的文化型美感,属于人的文化型主观感觉的范畴。人们的观念文化活动,能够改变性对象的有形形态,并且还能够相对统一地确认性对象的客观形态所具有的功利价值。如缠足、在嘴唇或鼻子上穿上金属环、用金属环把脖子撑得很长、用人工材料把乳房撑得很大、在光滑的脸上烙出许多麻子,还有纹身等等。这些都是不同时期的人们为了追求形体的美感而着意改变自己形体的文化实践,并且这些形体特征所表现出的美感被人们一致确认。各国的文化差异、审美情趣的差异导致性的审美标准的不同,西方人有自己特定的性的审美标准,或者更确切地说,各地区不同人种在他们眼里有各自不同美貌标准,美女是没有什么绝对固定的标准的。西方人认为,中南美洲的拉丁美女,最美丽的是的身材,紧致丰满,充满激情和活力,深棕色头发和小麦色的肌肤都泛着拉丁民族的健康和活力气息,有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和气质。北欧美女是神秘的象征,最迷人的是眼神,冷漠的表情,如北欧的冰雪让人觉得神秘难以亲近。罗马地中海的美女拥有性感双唇、绝美身材和热情性格,她们的身材容貌和表情无一不是热情的象征,特别是厚实的嘴唇是典型意大利美女的特色。印度美女都是浓眉大眼,鼻梁较宽,五官较大,肤色较深,发量多,发色比较深。印度女性的身材都比较丰满,当地人认为女性丰满是吉祥的象征。北美洲的美女是经典的性感女神,梦一般迷离的眼神,有着发育最完全的身体和天真的表情,金黄色的头发蓬松柔软,让她永远散发着一种初醒的妩媚。阿拉伯美女的特点是浓眉大眼,面部线条清晰明朗,眉骨突出、鼻梁挺直,冰冷不宜接近。非洲美女的特质口唇宽大,鼻根较低,头型较小,颧骨突出,拥有非常好的肌肤,虽然肌肤的颜色呈黑色,但是肌肤细腻而有光泽。中国美女应该是小巧、精致,面部扁平、圆润、协调,不突兀。特别是眼睛,细长的单凤眼是他们眼中中国美女特有的典雅体现。这是在西方眼里世界各地不同种族、地区美女评判的不同准则。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美女往往和中国大众的性的审美标准不一致,当“小眼睛、塌鼻梁、扁平脸、厚嘴唇,带有雀斑”的女孩吕燕竟然荣登2000年世界超模大赛亚军宝座,并且成为国际上的中国美女代表时在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不敢苟同者居多。西方人性审美讲究性感、棱角分明、有骨感,按这种标准选出的美女,在中国人的眼里大都不认同。中国人人体美讲究娇媚、圆润、光洁,并且以瓜子脸、尖下巴为美。颧骨高耸在西方人眼里一直是一种美丽的姿本,而中国人却认为那是凶狠且轻佻表现。西方女性比较高大,西方人眼中的美女就应该是豪乳细腰丰臀、线条突出明显的性感女性,而中国女性个子娇小,所以与这样的标准取向显然不合拍。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巴黎与纽约的时尚精英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性的审美标准修改运动,这不仅是因为左倾的知识分子,批判西方借助手中的资本与意识形态霸权,将自己“豪乳、细腰、丰臀”的审美标准席卷了整个世界,从而使得东西方在审美中的交流变成了单向度的输出,也是缘于全球范围内的审美疲劳。所以,在时装模特身上,违背统一性的审美标准的特异“模特”开始登台亮相,展现其与众不同之处。政治剧变、社会公义、种族平等等,也在催生着不同典型的偶像,现在任何一种单一种族特征的美丽正逐渐变成昨日黄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