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选择: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抑或别现代——以崇明生态岛发展定位解析为例

WeChat 圖片_20180713225055

庄志民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自己身不由己地置身于“现代化”的滚滚洪流;作为职业旅游人,近年来重点研究的领域则是以“前现代”资源为基础的乡村旅游。鉴于现代技术的“刚性”与传统乡野的“柔情”所形成的尖锐矛盾,我尝试从“后现代”思潮中汲取矛盾化解之道。在探索过程中发现,作为舶来品的“后现代”挺有启发性,但好像有点不太接地气。在纠结之际,我开始关注在国内外学界引发积极响应的“别现代”理论。

由王建疆教授首创的“别现代”概念,经由渐次深入的解析,似乎已经形成一个富有极大思维探索弹性的理论“空筐”。我被这个新鲜的概念所深深吸引住了。于是,催生了这篇题为《本土选择: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抑或别现代——以崇明生态岛发展定位解析为例》的论文。

如此长篇论文的写作一气呵成,可以认为,是“别现代”思维起了重要的激活作用;当然,支撑我以崇明国际生态岛建设定位为例,立足于“本土选择”,完成如此理论联系实际之叙事的,有长期积累的专业经验和思考的因素,也有现实问题情境影响的因素。

就前者而言,多年来,我持续对中国的“三农”问题、休闲乡村构建、“浪潮理论”、“现代性”和“后现代”以及“泛生态”的持续关注和系统思考;此外,如拙文第一部分提及的,早在2000年便借助于华东师范大学强劲团队力量主持过《崇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从此不回头,一往情深地在持续跟踪崇明的发展轨迹。

就后者而言,则是因为《上海规划,2040》规划的公示(国务院核准正式公布时为《上海规划,2035》),与此同时,是《上海崇明区2016-2040年规划草案》的公示。崇明未来发展的“生态岛”定位已经成为共识。但,其前置词由原先的“现代化”提升转型为“国际性”,后者的内涵和外延究竟是什么?此外,崇明三岛的“生态”,仅仅是“绿水青山”(自然生态)吗,与以“乡愁”为拟代的社会生态有无关系?如此复合的生态概念有着怎样的国际话语背景?“国际性生态岛”的定位怎样才能通过一种本土化(别现代)方式落到实处?

可以这样说,本文的写作,是一种生成性的探索;论文写就,但所存在的疑窦却并未一蹴而就得到完满解析。但毕竟,其中隐含着借鉴包括“别现代”理论在内的诸多成果所形成的一己之思考,其间也许隐含着某些参考价值。因此,在此长文写就交稿、等待发表档期时,所改写的题为《科学推进崇明国际生态岛建设》的短篇专文,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人民政府所组建的上海研究院《要报》编辑部的厚爱,在总第113期(2018-03-01)上发表。

其实,学问之道,重在磋磨。我正期待各位方家赐教,以便推进这方面的探索。

庄志民,写于2018年7月2日

 

作者简介

WeChat 圖片_20180713225104

庄志民,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兼任上海景语投资咨询公司专家、山东泰安市政府旅游顾问等。参与江西龙虎山、三清山等风景区和无锡灵山大佛、上海野生动物园的旅游项目策划,参加上海徐汇、黄浦、卢湾、长宁、虹口、青浦等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学术研讨活动。

2001年上海旅游节期间,被聘为花车巡游暨大奖赛评委。2002年被聘为中国滁州醉翁亭文化旅游节顾问。2003年被聘为上海市游艇业发展规划国际招标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近年来,还参加由上海市计委主持的《上海市游艇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上海市旅游业三年行动计划》(2003-2005)以及《上海文化发展蓝皮书》等课题的调研和撰述。作为评审专家参与黄山市、宁波市等地的旅游规划评审。近年来被邀请到合肥、昆明、大连等地围绕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做专题讲学。

图文来源:别现代(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