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区分“美学思想”与“美学”的意义

高建平

在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一书出版时,朱自清曾为该书写了一个序言。序言大意,美学是一个外来的学问。在朱光潜之前中国人讲美学,就像外国人穿着长衫说中国话,生硬难懂。朱光潜这本书,则文字像流水,清澈自如。这句话,表达了那时代的人,对美学这门学科,对朱光潜对美学这门学科来到中国所起的作用的感受。

timg (2)

一、朱光潜对“美学”与“美学思想”的区分

在朱光潜的心目中,有着两种意义上的“美学”,一种是从古希腊时就有的美学,一种是从鲍姆加登开始才有的美学。在朱光潜的早年写作《文艺心理学》时,主要引用的都是19至20世纪的西方美学思想,所接受的,是在“分析美学”兴起之前英法德等国的美学叙述广泛采用的模式。对于这种叙述模式,乔治•迪基曾进行过描述。在写作《西方美学史》时,他采用了一个做法,即一方面是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写起,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再到希腊化和罗马时期,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而另一方面,他明确指出,鲍姆加登提出了aesthetics这个词,从他开始,美学这个学科才像新生儿一样“呱呱落地”了。

 

中国学术界都在承续朱光潜的这个说法,并没有意识到这里面的矛盾。由此造成了有些人各取所需。有人说,美学是从古希腊时期开始的,有人说,美学是从鲍姆加登时期开始的。这种各执己见的争论,如果没有进入深一个层次的探讨,是没有意义的。

朱光潜先生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在晚年所写的《美学拾穗集》中,提出了一个构想,即区分“美学”和“美学思想”。他说,美学这个学科是从鲍姆加登开始的,而美的起源则要追溯到久远的过去。

朱光潜先生的这一区分,体现出一种对美学史的自觉意识。“入史”要有严格的标准,所谓的“历史”,不是事实的实录,而是规律性的寻找。写历史,也不能只是写出现了什么,而是要讲“前因后果”。

微信图片_20181213085712

二、现代的美学与古典的美学

朱光潜讲鲍姆加登提出了aesthetics这个词,由此这个学科就像新生儿一样呱呱落地了。这个说法很形象,但也引起质疑。有人批评朱光潜,说很久以前就有美学,鲍姆加登只不过是给很早就有的一门学科命名。在遭遇种种批评以后,有一种同情的修改,说鲍姆加登不是“美学之父”,而是“美学的教父”。教父给美学洗礼,起一个教名,与美学这个学科没有“血缘”关系。这种表述,是说这个学科本来就有,而由于命名,就像入教一样,获得了新生。

对此,我的意见是,朱光潜是对的,不应该将鲍姆加登称为美学的教父。我们不应该忽视命名对一个学科的重要意义。给一个学科命名,与给一个人命名,意义是不一样的。给一个人命名,是给予已经存在的一个人一个名字。这个人不依托这个名字而存在,而只是一人需要有一个名字被称呼,进行户籍登记。一个人获得自己的名字有种种偶然的原因。并且,名字也就是名字而已,并不意味着什么。过于强调人与名的联系,会产生了误导和捕风捉影。

朱光潜认为,鲍姆加登由于给“美学”命名,美学就产生了。说出了一种现象,即“述行”(performative)。在此以前,没有“美学”这个词和这个学科的存在,“美学”这个学科的出现,与学科名称出现有着极大的关系。正是由于有了这个名称,并由此形成了研究性大学中这个学科的设立,这个学科作为一个现代学科的发展,才有了基础。有了名称,各种相关的思想,就向这个方向汇聚,从而有了系统而专门的研究。

当然,美学这个学科的形成,不能归功于鲍姆加登一个人。实际上,18世纪是一个美学学科形成的世纪。许多学者所提出的众多的概念,都为美学这个学科的形成作出了贡献。例如,维柯所提出的“诗性思维”、夏夫茨伯里所提出的“审美无利害”和“内在感官”、休谟所论证的“趣味”、博克所讲的“崇高”,巴托提出的“美的艺术”,以及这一时代众多学者所论证的“天才”、“想象”,等概念,都对美学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鲍姆加登所提出的作为“感性学”的美学,当然很重要。他不仅为这个学科提出了一个名称,而且也提出了重要的思路。

作为现代学科的美学,是在18世纪末由康德实现了综合。他克服了众多概念之间的一些内在的矛盾,将它们结合起来,实现了一种独特的整合,从而写出了《判断力批判》。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从此,美学走向成熟。康德以后的德国古典美学,实现了美学的第一个高峰,使这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得以完成。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写作西方美学史的冲动,并回溯过往,将美学的历史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从而形成我们所熟悉的各种西方美学史的写作方式。例如,克罗齐、鲍桑葵、基尔伯特与库恩、门罗•比厄斯利、塔塔凯维奇的《美学史》都是如此的写法。当然,也有一些美学史,例如李斯托威尔的《近代美学史评述》,保罗•盖耶的《现代美学史》,都从18世纪写起。

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例如打制石斧。甚至有人根据达尔文对动物的审美能力的研究,将美的追溯到动物。蜜蜂能欣赏花的美,雌孔雀能欣赏雄孔雀的美。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洞穴壁画,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所留下的建筑、装饰和绘画、雕塑。但是,美学的历史,却不能从那里写起。那时,并没有任何意义上的美学。美学的历史从希腊人写起,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对此,鲍桑葵在写作《美学史》时,这样解释到:只有在希腊人那里,才开始了对美和艺术的反思。也就是说,不仅是欣赏和创造美和艺术,而是开始对美之为美的现象进行了反思,才有了“美学思想”。

显然,这种反思,依赖于人们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提高,人们开始对美和艺术的现象进行概括,形成了一些关于美和艺术的概念。

综合这两个阶段,我们可以大致得出这样的理解,从古希腊时期开始,西方人有了“美学思想”,而到了18世纪,开始了“美学”这个学科的建设。

在此之前的美学,是回溯性的美学,或者说,是美学思想,而从18世纪开始,美学作为一个学科才形成。

 

三、西方的美学与中国的美学

这种矛盾,在中国也同样存在。“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在中国是1900年前后,从日本介绍过来的。谁是最早将aesthetics这个词译成“美学”这两个字的,学术界有众多的讨论。是来华传教士花子安译的,还是中江兆民译的,这种考证所具有,是历史细节的意义,而不影响我们对西学东渐这个大背景的认知。“美学”来到中国,出现了相关的研究,并在大学里开设专门的美学课程,这一过程从王国维的一些关于美学的重要见解开始,到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的发表才得以确立。这与美学在欧洲从鲍姆加登始,直到黑格尔才确立,具有可比性。在今天的中国美学界,关于王国维的美学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有着很多的争论,也有许多细节上的考证。对于这种争论,我们要排除今天的话语体系的影响,进行语境的还原。

美学在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逐渐确立起来,到50年代美学大讨论,在知识界产生广泛的影响,而到了80年代的美学热,在大学各种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以及一般民众中,产生广泛的影响。人是很容易对过去的事产生错觉的。许多一两代人以前发生的事,常常会被看成是历史久远,甚至从来就有的。但是,这毕竟是错觉。

一方面,在20世纪,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美学这个学科才在中国建立起来;另一方面,中国美学的传统久远、丰富、精采,一些重要的概念至今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这构成了一个矛盾。对于这个矛盾,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与“美学”的区分仍然适用。在一个漫长的,没有美学这个词,也不存在这个学科,没有系统的美学体系的时代,美学思想因应时代的变迁和文学艺术的兴衰,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它们以哲理性散文,诗评、文评、画评、乐评等形式出现,在里面有着丰富的思想。这些是建设现代美学的富矿。但是,它们仍不是朱光潜意义上的“美学”。

朱光潜先生曾在讲什么是美学时,说到美学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哲学。这三个部分的组合,以及他对近代心理学的重视,构成了他对现代意义上的美学的理解。对于他来说,只有这时才出现现代意义上的美学。

weertgewr

四、中国美学的新传统的形成

关于美学史的研究,我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习惯于认为,只有两种美学史,一种是西方美学史,另一种是中国美学史。这种理解在今天看来很成问题。我曾经去过印度、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发现他们对美学史的著述,也是两种,一种是西方美学史,另一种是自己本国的美学史。当然,由于各自的历史不同,叙述的方法也不相同。这种做法,其实也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表现。西方的美学是中心,具有普遍性,非西方的美学是边缘,具有特殊性。我们今天做学问,要破除这种东西。破除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研究自身之外的其他非西方美学,从而认识到,这个世界不是以西方为中心的放射性结构,而是各种民族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的网状结构;第二条是研究接受了西方美学以后,非西方美学自身的创造与融合的历史。

20世纪中国美学是一个大课题。在这里,用一些大词来形容,一点也不会使人觉得过份。我们说,中国美学的伟大传统,20世纪中国美学是其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部分。一些西方人觉得,只有中国古代才有美学,一些中国人也这么想。这是当代美学的中外合谋。我们要破除这个合谋,指出20世纪的中国,美学有着丰富而波澜壮阔的历史。

20世纪中国美学的新传统,是从美学这个学科引入开始的。译介、论述、系统的建构,此后再争论、批判、反思,从而使这一学科真正在中国生根开花。对于这一建构过程,我曾经用从“美学在中国”到“中国美学”的描述来概括。也就是说,一开始以介绍为主,后来就有西方出理论,中国出实例的现象,进而有面对中国审美和艺术实际的独立研究。这一过程的描绘,只是总体性的。实际上,不同的美学家,在面对中与西的问题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做法,从而形成了各自的理论。

百年的中国美学史,是在中国社会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变迁中形成的。对这段历史,我们不能持纯理论的态度,仅仅在其中辨析哪些是西方的,哪些是中国的。实际上,中国学术界根据中国当时的需要,选择、运用并发展了一些西方的理论,使这些理论融合到了中国美学史之中。这些都已经成了中国美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此,我们不能持一种纯而又纯的态度。

 

五、怎样走出古今中西的二元对立

历史从古到今,有闻实录,探讨规律,这本无价值的区分。但是,人们总是喜欢区分出古今的优劣,形成“古今之争”,发明“今胜于古”,还是“今不如古”的道理。无论在欧洲,还是在中国,都是如此。“古人云”是否都正确?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说,西方人认为“今胜于古”,中国人认为“今不如古”。事实上,也不尽是如此。不同时期,不同的人,观点都不同。但由于欧洲工业革命较早,近代以来社会变化和发展快,于是在历史观上“进步论”占据上风。而与此相反,同一时期的中国,呈现出的是王朝兴衰和更替,于是“循环论”占上风。在艺术上,也相应的追新与好古之别。

当中西相遇之时,又有了中西之争。是中还是西,不同的人,由于自身的知识背景不同,持不同的学术立场。古与今,中与西,两对矛盾交织在一起,又进而相互影响。中派倾向于古,西派倾向于今。这样,问题就进一步复杂化。

前面提到了“新传统”问题。美学建设的资源,就被人们归结为古代、外国和现代。我们在这几个维度来思想,从这三个方面吸收资源。

三重资源说,有着内在的矛盾。在学术上,常常被放大为三种不同的人之间的部门利益之争。我们要反对将这三种区分绝对化,将一种文化上的创造性的工作,转变为学科资源之争。

走出古今中西矛盾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引入一个新的向度。过去的研究,只考虑了过去的向度,我们同时还要有未来的向度。

关于“我是谁?”的问题,我们过去的理解,都是:我是我所具有的一切。我的历史,我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我的过去的决定了我的现在。现在,我们要反过来理解:我是我想要的一切。我是我的理想和追求,我的未来决定了我的现在。

 

结语:中华美学的伟大复兴

中华美学有着丰富的内容,精采纷呈,但原本没有体系,我们可按照的朱光潜的表述,将之称为“美学思想”。从古代到现代,在中西碰撞的大潮中,经过像朱光潜他们这一代人,以后此后从50年代到80年代众多的人的努力,美学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一些有体系的思考。我们今天,要走一个“回到未来"之路,从古典吸取营养,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