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美学会2018年年会召开

魏家川

本网讯:2019年1月7日

微信图片_20190107151148

北京美学会2018年会于12月22日上午8:30分在中央音乐学院主楼七层音乐学研究所会议室如期召开。年会由北京美学会秘书长史红教授主持,宋瑾会长致辞,史红秘书长作了年度工作报告。

与会者合影后,年会主题发言从上午9:30开始。年会主题围绕1.美学与互联网;2.美学与人工智能;3.美学与大数据;4.中华美学的新视野与新发展;5.其他等五个方面展开热烈而深入的学术交流与研讨。

宋瑾会长首先作了题为《阐释音乐的三种语言:异质性、近质性与同质性》的年会主题发言。宋瑾会长认为,阐释音乐有三种语言:其一为异质性语言,采用口头和书写的表义性语言来阐释音乐,多见于音乐批评和音乐分析文论;其二为近质性语言,采用文学的表现性语言或美术的视觉语言来阐释音乐,反之亦然,音乐亦可阐释文学和美术作品,出现互文现象;其三为同质性语言,用音乐来阐释音乐的各种方式,多见于表演和改编,具体包括复述(表演、二度创作)、再述(借用、转义)、转述(转换、改编)、引述(引用、有机拼贴、无机拼贴)、恶述(坏乐、bad musicing)等等。宋瑾会长的发言结合案例,深入浅出,言简意赅,赢得与会者的阵阵掌声与集体共鸣,他所提出的具有经典范式性的异质性、近质性与同质性诸概念,作为阐释音乐的三种语言,内涵丰富,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和应运,具有高度的学术与理论价值,将音乐审美这一原本趋于混沌的领域带入震态自组织的有序状态。

中国传媒大学资深学者、著名教授张晶先生,作了题为《媒介内在化与情感审美化》的主题发言,指出艺术媒介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但一般认为,艺术媒介只存在于在创作的外在表现阶段,而对艺术创作的内在思维阶段媒介的功能缺少认识。张晶老师认为,媒介具有物性,却不能等同于材料,而是一种整体性的符号系统。在艺术家创作思维的内在阶段,媒介就是艺术构思的主要元素。文学家艺术家以长期训练而获得的媒介感,感受外物,把握世界,并由此生成审美意象和内在的整体构形。呈现在艺术品的情感是一种审美情感,而审美情感是由自然情感升华而致。审美情感的获得,是离不开内在化的媒介的;反之,媒介在艺术思维中的运行,也是以审美情感作为动力的。张晶先生对媒体社会艺术创作媒介意识以及媒介感与情感、美感之间的重要性所作的深刻而又生动的阐发,赢得与会者的满堂彩。

第三位闪亮登场的是誉满学界,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术大咖,也是北京美学会的副会长刘成纪教授,他的《中山鸟柱盆》将年会的学术交流与研讨引向高潮。刘成纪老师的发言纵横捭阖、见微知著、图文并茂、文采风流,从中山鸟柱盆说开去,侃侃而谈,小中见大,对器以藏礼、器以载道等问题作了令人心悦诚服的学术阐发,体现了刘成纪先生一以贯之的博古通今、博学多闻的学术风范。

长期以来作为北京美学会形象大使、形象代言人的史红秘书长,不负学会的学术担当与颜值担当,作了《美学与大数据》的精彩主题发言。史红教授以其一向勤奋严谨的学术风格,以其精美制作的PPT,全息地向与会者深入系统、深入浅出地介绍和阐述美学与大数据之间多维度的学术思考。史红秘书长精彩纷呈的主题发言,深化了年会的主题,使与会者深受启迪,受益非浅。

紧接着史红秘书长的发言,同样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魏家川作了题为《测不准与云计算:混沌的科学内涵与蝴蝶效应的美学意义》的发言。他认同存在即信息这一信念,大数据时代的数据主义只不过是存在即信息这一信念的实践与智性反应。然而不论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是量子科学的测不准原理似乎同时都在提醒数据主义信徒,数据主义只不过是人类文明自我超越和自我救赎的一种人工智能时代的电子算法而已,如同人文主义、科学主义曾经作为人类生物算法的核心语法一样。数据主义崇尚信息自由,同时需要应对简与繁、有序与无序、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等哲学问题,需要面对混沌与蝴蝶效应等科学问题拓展延伸出来的美学问题。因时间所限,所涉及的诸多问题,没有得以充分而有效地展开。

北方工业大学王文革教授,饶有兴味地作了《诗意:发现与遮蔽》的精彩发言,他指出,中国古代经典诗作有着双重作用,一方面有助于你生成那种千古流传的诗意,让你与古人隔代交流沟通,一方面也可能因其经典而压抑你自己的诗情画意,因为这种经典的意象很可能占据你的头脑,成为一时主导性的意识,而且,时过境迁,诗人写下诗文的那个独特的境况,也几乎是难以重复的,那种境况也就只能永远定格在了诗文中。要想到眼前的名胜中去“重现”当年诗中的境况,是需要想象、需要代入、需要重构的,而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无疑是一件有点复杂、有点困难的事情。如果找不到古诗中的诗意画意,你就可能什么也没有“看”到,当然也就大失所望了。如果找不到古诗中的诗意画意,你就可能什么也没有“看”到,当然也就大失所望了。如果你心里怀着那些经典的诗文、忙着去寻找那诗文中的诗意,对眼前的诗意恐怕就会视而不见;如果你内心装满古人的诗文,恐怕也就难以发现新的诗意。这里,除了依循前人诗文去寻找诗意,更进一步,还可以将那些烂熟于心的诗文暂时忘掉,像禅宗所说的“放下”,也许,这样你便能更加亲近眼前之景(现实),更加忠实于自己的感觉,让自己进入自己的意境中,“看”到一个属于自己的诗的世界。可见,学习经典、尊崇经典而走自己的路,才能发现、创造属于自己的美。

北京印刷学院的龚小凡教授,作了《后现代艺术的未完成性》这一颇具艺术学前沿性的学术问题的探讨,作为北京市美学会的资深核心骨干学者,龚小凡老师每次年会均能为与会者奉献一道令人回味无穷的学术大餐。

中国戏曲学院的王九成教授,是全国知名的漫画大师,为人性情豪放,热情洋溢,每次学术交流,与会者都能荣幸地聆听到他关于漫画艺术的妙趣横生的学术探究与创作经验漫谈。这次年会,他就京津冀漫画的发展史作了令人难忘的学术盘点与历史勾勒。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李修建作了《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四个成就》主题发言。在他看来,这四个成就表现为:一是中国传统美学研究走向深入;二是西方美学研究愈益深化;三是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美学理论探索;四是中外学术交流日益广泛。他的这一学术研究,获得与会者的高度认同,与会者报以热烈掌声。

年会上奉献的精彩主题发言,还有北京电影学院顾征宇老师的《关于中西绘画形而上空间差异的认识》、朱青君老师的《审美:面对人体与影像》、中国戏曲学院孙焘老师的《网络文化中的“现实模仿艺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杨平老师的《人工智能的美学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杨明刚老师的《中华美学精神的艺文追溯》、中国政法大学张都爱老师的《从主-客一体的关系视域看邓以蛰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的体系性建构》、北京市社科院晏晨老师的《品与格-以六朝和唐代的研究为中心》、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彭笑远老师的《青少年观影审美体验的两种类型》、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金云琴老师的《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美学思考》以及年会上自由讨论即兴发言的诸位老师,在此恕不一一详述。

最后,宋瑾会长对北京市美学会2018年年会作了简要总结,并在充满同仁深厚情谊的热烈气氛中宣布年会圆满闭幕,与会者在掌声中依依不舍地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