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中华美学学会2019年会暨“视界融合:美学、文艺学与艺术学的理论建构”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

李贺

微信图片_20190829135218

“中华美学学会2019年会暨‘视界融合:美学、文艺学与艺术学的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开幕式

2019年8月17日至18日,中华美学学会和东北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华美学学会2019年会暨‘视界融合:美学、文艺学与艺术学的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本次会议由东北大学艺术学院承办,《文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社会科学辑刊》、《社会科学战线》、《艺术百家》、《外国美学》等多家学术期刊和机构协办。

 微信图片_20190829135244

17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在东北大学科技楼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华美学学会顾问聂振斌,原辽宁省美学学会会长、中华美学学会理事王向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碧辉,前杭州师范大学校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杜卫教授,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向群教授,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付晨明,东北大学副校长孙雷教授,东北大学艺术学院书记张哲教授,东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燕楠教授,东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学科带头人宋伟等出席了开幕式,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微信图片_20190829135248 中华美学学会顾问聂振斌研究员

在开幕式上,孙雷代表东北大学致欢迎辞,他简要介绍了东北大学的建校历史和发展趋势,向来自全国各地美学界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高建平在发言中指出,从学科融合的角度看,“视界融合:美学、文艺学与艺术学的理论建构”这一主题在艺术研究蓬勃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美学研究要与文艺学和艺术学结合,而艺术研究要让美学渗透在其中。美学不只是研究“美”的学问,也是关自然、社会和艺术从感性层面的哲学思考。美学既要研究“美”,也要研究“丑”。针对目前学界面临的一些问题,他呼吁:学会所办的会议要成为一方净土,只谈学问,只进行学术交流。不忘学术的初心,牢记做好学术研究的使命。接着,徐碧辉在致辞中表示,2019年是五四运动开展10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百年之中,美学初步形成了以实践美学理论为主、各种理论和观点并行、百家言说的良好局面。她就美学研究和发展提出三点倡议:一是, 美学是一门超越的学科,作为美学研究者要有一定超越的玄心;二是,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需要研究者本身具有人文关怀;三是,美学研究需要有一点风骨,作为研究者要守护人文关怀的价值立场,秉持良知与理性,坚持中国士人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聂振斌研究员作为此次会议的特别嘉宾,在致辞中表示,关于美学研究,他完全同意徐碧辉研究员的发言。他还想表达的是,此次会议是故友重逢,也是新友相聚,以文会友,以会为文。张燕楠教授介绍了东北大学艺术学院的相关情况,向来自全国各地美学界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微信图片_20190829135251

中华美学学会会长、国际美学学会前会长高建平研究员

开幕式结束后,会议进入大会发言阶段。第一场大会发言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由《艺术百家》杂志社常务副主编楚小庆主持,首都师范大学王德胜教授评议,下半场由《社会科学辑刊》总主编刘瑞弘研究员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刘成纪教授评议。发言围绕着“七十年来中国美学发展”和“视域融合”两大主题展开。

 

70年来中国美学的发展

高建平研究员认为,七十年来,中国美学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三次大的突破:第一次是“美的本质”讨论。针对问题的形成和被僵死教条化,通过理论资源的内引外联来“突围”。第二次是古典美学研究与外国美学研究的相互分化与对立。不再对话,要通过面向当下的审美和艺术实践来“突围”。第三次是中国美学“走出去”过程中,只向国外学者展示关于中国古代美学的知识,以及外国学术在中国影响情况的知识,但缺乏对主流学术的参与,呼吁立足中国资源加入到当代主流话题的对话之中,通过参与来扩大影响,形成话语权。徐碧辉研究员从宏观角度梳理了建国70年来中国美学发展的路径。她指出70年来中国美学的发展走着一条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由单一形态到百花齐放、百家言说的道路,70年来美学领域取得的最大成就在于建立了以中国实践美学为代表的美学基础理论体系。对此,潘知常教授提出不同观点,他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当代中国美学经历了从“去实践化”到“去本质化”再到“去美学化”的过程。张法教授梳理了七十年来“艺术”概念的四种来源:(1)文艺,文学与艺术的关系;(2)艺术哲学;(3)作为一门艺术科学的艺术学;(4)作为一门学科的艺术学,厘清了艺术的概念。杜卫教授回顾了百年来中国美育思想的发展历程,他倡导在美学研究中应该加大对于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视。马龙潜教授讨论了“中华美学精神”的理论定位及其功能特性,他认为中华美学精神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广阔领域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格局具有多样统一性。

 微信图片_20190829135255

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碧辉研究员

 

美学、文艺学与艺术学的融合与理论建构

姚文放教授从视域融合的视角出发,提出接受美学在艺术学和文艺学的融合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指出接受美学的要义不仅仅在于反哺文学创作,通过接受美学的反馈作用,使得文学创作得以完善,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文学接受转化为新的艺术形式,文学批评并不仅仅在从文学创作到文学接受的循环,而是突破了封闭性的轮回,生产出新的思想、观念。张颖研究员讨论了法国美学家让-巴蒂斯特·杜博的情感主义艺术理论及其启蒙意识。程相占教授以美国学者约瑟夫·米克为讨论中心,回答了生态美学的核心问题“美学何以是生态的”。周志强教授面向当代青年亚文化的现象,提出孤独美学的研究,他认为“一个人的生活”创生了“孤独美学”,细节的精致主义、幻想的意淫情结和行为的沉浸体验,构成了青年文化的美学断裂。王向峰教授从美学视角讨论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明清长篇小说中的悲剧性。陈望衡教授讨论了唐代开放国策对于音乐繁荣的重要影响。朱志荣教授围绕《周易》中的意象观,指出观物取象、立象尽意中体现了审美的思维方式,“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满足了主体的创造欲,体现了生命意识。张晶教授把艺术媒介与中国传统艺术创作论中的“神思”范畴联系在一起,指出艺术媒介将艺术创作的内在因素与外在表现连通为一个有机的过程,而“神思”论则通篇论述了文学家的内部语言是如何创造意象的。

 微信图片_20190829135300

“中华美学学会2019年会暨‘视界融合:美学、文艺学与艺术学的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现场 (1)

17日下午至18日上午,大会进入分组讨论阶段。主要围绕“当代美学或艺术哲学基本理论问题”“多学科视域融合中的当代美学问题”“中西方视域融合中的美学理论建构”“中国现当代美学的知识谱系与学科建制”“中华美学精神的经典阐释与现代转换”等议题展开。根据议题,分会场讨论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均有四次讨论,每次讨论都设有专门的主持人和评议人,在讨论过程中,学者们就目前学界的热点,从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领域出发相互交流,各抒己见。17日晚,朱志荣教授组织了一场关于意象美学的圆桌会议,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经历了一天的分会场讨论之后,18日下午,第二场大会发言开始,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由《社会科学战线》编辑王艳丽主持,浙江大学潘立勇教授评议,下半场由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韩伟教授主持,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周均平主持。相对于17日上午第一场大会发言侧重宏观问题叙事,第二场大会发言更着重于具体美学问题和美学视野的讨论。

微信图片_20190829135502

“中华美学学会2019年会暨‘视界融合:美学、文艺学与艺术学的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现场 (2)

美学思想与美学视野

贺绍俊教授重点阐述了八十年代美学热对文学批评的影响。高楠教授从身体总体性出发,把美与美感相融通,提出美与美感的身体图示,认为审美意识是一种潜在性的敞开。王晓华教授从身体美学的角度,提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出现了明晰的身体转向。刘绍瑾教授以道家美学为研究对象,认为道家美学是中西比较视野下接受、引介西方美学理论的“潜在视野”、传译中介,同时也是中国美学走向世界的形象大使。范玉刚教授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美学复兴语境下形成了多元化研究范式的“美美与共”。沈金浩教授讨论了作家生活美学与文艺美学的关系。周计武教授针对艺术学的发展,提出“后美学时代的艺术学——重构艺术论”。张伟教授提出美学理论融合的目的在于美学理论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东西方美学的融合;当代美学与古典美学的融合和美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宋伟教授从美学史的角度讨论了美学的终结与复兴,认为对于当代美学复兴来说,核心议题是“现代条件下人的自由如何可能”。祁志祥教授讨论了西方现代艺术对美的背离及其反思,张宝贵教授简述了杜威的生活美学,认为杜威是工业社会的歌者,苏宏斌教授从现象学的角度阐释了克罗齐的美学思想。

 

迎接新时代,回应新变化

闭幕式上,首先由五个分会场分别派出代表向大会汇报小组的讨论情况,接着,高建平会长代表中华美学学会汇报了17日晚学会召开的常务理事会和理事会情况,宣读了理事会的三项决议,并对此次年会作了总结。他指出,美学研究要分科化,各司其职,各自发挥特长,基本理论要研究,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研究也要精细化,还要发展非西方的外国美学研究。美学、艺术学和文艺学分属不同的学科,在细化研究、分工研究的同时,还要将不同的学科打通,并使美学有更高的追求,研究更为深层的学理,使其成为三门学科中更为哲学的部分。他表示,美学还要迎接新时代的挑战,要把美学做成有道理的学问,也要把它做成有用的学问、有趣的学问,对现实问题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对艺术的最新变化有回应的学问。

本次中华美学学会会议规模大,议题多样化、深度化,呈现了美学学科多样化、前沿化发展的特征,会议旨在努力融合贯通美学和艺术学,这种努力对中国美学未来的发展必将产生良好的影响。

微信图片_20190829135506

“中华美学学会2019年会暨‘视界融合:美学、文艺学与艺术学的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全体与会学者合影

图文来源:公众号:zhonghuamei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