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现实+走向未来——2021北京市美学会年会综述

于婉璐

1

(专家学者云端合影留念)

2021年12月11日,由北京市哲学会美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面对现实+走向未来”美学年会在线上展开。会议由首都师范大学史红主持,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北京美学会会长宋瑾依次发表开幕致辞。议程共有二十余位来自国内各大高校和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们出席发言,并于线上进行云端合影留念。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面对现实,走向未来”,围绕这一中心议题,各位专家学者针对美学界当下的学术热点、新时代发展带给美学新的变化,以及美学如何面对现实、走向未来,进行了精彩的交流研讨,会议现场观点纷呈,成果颇丰。本文将从面对现实、走向未来两个方面对会议进行综述。

 

一、面向现实——美学不同领域内发展现状

会议伊始,中华美学会高建平会长做开幕致辞。针对本次会议的主题,他从三个层面进行了解读——第一层面,现实是当下疫情肆虐,这是一个人们想各种办法防疫抗疫的现实。疫情影响了经济、市场、旅游、交通、餐饮业,各种服务业都受到影响,但是,也有一些行业受的影响较小,甚至不受影响。特别是科学研究界,人文社科界,关起门来,正好有时间思考写作;第二个层面,“现实”是当下的社会发展状况。新世纪以来,美学重新复兴。其中的原因,有国际交流的扩大所带来的外国美学的影响,有古典美学研究的兴起,但更主要的,还是社会生活的需要;第三个层面,美学的发展状况,是我们当下的现实。经历了美学的低潮以后,美学在新世纪终于热了起来。当前美学热度高,研究成果多。各个方面的研究,都有一些标志性的成果出现。然而,从总体上来说,当下的美学研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举旗帜的人不少,系统论证的不多。喊口号的人不少,筑根基的人不多。美学要有未来,还是要在基础建设上下大功夫。

最后,高建平会长提出,要再次回到“面对现实,走向未来”这个话题上来——疫情终将过去,学者之间还是要面对面的交流。记得以前北京市美学学会,曾联系天津、河北省的美学学会,开展过一些活动。这一类的活动以后还可再搞。一方面多联合,多交流,另一方面扎扎实实地做一些大课题,形成一些新的标志性的成果。北京市美学学会还有服务社会,进行公益讲座的传统,这些都是值得高度赞赏的。美学重新热起来了。国际国内、从上到下,各方都在谈美学。这是“势”。做学术既要坐冷板凳,也要乘“势”。当美学的时代来临时,我们要做的事,就是乘势而上,把我们的事做好。

2

(中华美学学会高建平会长作开幕致辞)

北京美学会会长宋瑾就高建平会长的发言进行了深化阐释,他从具体门类美学入手,呼应高建平会长的上述观点,以音乐美学作佐证,从宏观至微观分析了当下音乐美学的发展现状。他提出,现有领域中仍关注传统音乐美学问题,对于基础问题和本土问题研究依旧薄弱,从目前的理论研究环境来看,中央音乐学院开设世界民族音乐这一学科研究方向,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理论的欠缺,但新的一代研究学者仍待发掘,新的内容亟待扩充。他希望除去音乐美学视野之外,研究具体音乐与文化的领域被不断发掘探讨,并热切期望学界有更多的关注与加入。

3

(北京美学会宋瑾会长作开幕致辞)

就具体的门类美学分析而言,学者们对美学的研究呈现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形态。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宋瑾,多年致力于音乐美学的研究与推广,他从音乐美学的路径进行了精深的探索。他作了题为《双重及多重音乐学分析模式的建构设想》,他说:“音乐学分析”是于润洋教授针对单纯的音乐形态分析和社会历史分析提出来的综合分析模式,旨在阐明音乐作品的“是什么”和“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可以提出两个路径(针对作品和针对论述)的“双重音乐学分析”模式——第一重分析作为一度创作结果的音乐作品形式结构及其社会历史背景,第二重分析作为二度创作结果的声音文本特点及表演者的诸相关因素。对具体文论的分析亦可针对文本和作者及评论。进而,关联自己曾经发表的《社会分工中艺术音乐的10个文本》,针对5类主体(作曲者、表演者、录音师、听者、言说者)的意向性文本和实体文本可以进行多重音乐学分析。

4

(宋瑾,北京美学会会长, 中央音乐学院,双重及多重音乐学分析模式的建构设想 )

北京美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刘成纪教授,基于现代美学学科现状作出了深刻的理论分析,指出当前我国美学研究的理论主题、实践问题和发展趋向。在现代形态的美学学科认知中,中国美学基本上被等同于中国古典美学,西方美学被直接等同于现代美学。或者说,中国就是古典性,西方性就是现代性。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理解当代形态的中国美学绕道西方进入中国的事实,其次要理解绕道中国传统进入现代的重要性。最后要在古今中西的视野下探讨一种从中国出发的普遍主义,这也就是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两个“绕道”。

5

(刘成纪,北京师范大学,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两个“绕道”)

在会上,有学者从理论建构的角度入手,通过中外、古今美学理论的比较实现新的理论突破,切实表达理论的现实关怀。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张晶通过古今对比,从范畴到命题,从文艺美学回望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并提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对于文化强国战略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从文艺美学的视角来看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的发展与提升,可以直接介入到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从目前的研究分析,范畴研究已有非常丰富的成果,要将研究向前推进,命题研究应该进入自觉的阶段。命题具有客观性和价值取向性的双重属性,这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有充分的体现。

6

(张晶,中国传媒大学,从范畴到命题—-从文艺美学回望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史红,多年来致力于舞蹈美学的理论研究,以具身美育与舞蹈美育为中心展开,提出人的身心关系认识有身心二元论、身心一元论,而身心二元论导致“离身”美育,身心一元论孕育了“具身认知”,也肯定“具身美育”。具身美育基于具身认知,关注人的感性因素,把美育看成是身体的活动方式与审美心理交互影响的教育。舞蹈美育是具身美育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对舞蹈概念理解与认知需要具身认知,“舞蹈”概念形成不能脱离身体的活动体验。舞者身体是主体身体,他由身体所获得所有知觉,感知自己、他人与世界。舞蹈的身体、认知与环境有关,三者融为一体。舞蹈身体感觉和运动过程建构了认知的结构。舞蹈身体美育就是践行生命关怀的起点。舞蹈身体美育训练可以使身体达到预想的要求,进入身体协调、平衡状态。舞蹈身体美育是身体力行的实践性、体验性美育,它强调是一种通过身体运动感觉内化为个体自觉追求的生命体验。

7

(史红,首都师范大学,离身美育与具身美育)

中国戏曲学院王九成教授则从漫画的领域提出,“见证”是漫画重要的美学价值。他由策划“建党百年经典漫画展”作为例证谈起,认为在所有艺术传媒中,漫画以其短平快著称,而且注重评议性,以社会发展为主旋律。在这个过程中,见证必须是真实的,同时见证未必是正确的,见证追求本质的真实,但也要重视现象的真实。在筹办建党百年经典漫画展的过程中,他发现了重要的红色历史文物,如长征漫画《西行漫画》、毛主席给漫画界的唯一一次题字等漫画作品,由此佐证了漫画见证历史的艺术独特性,如夸张、对比、比喻、穿越、移植、象征等。漫画见证的目的分有讽刺、揭露、歌颂、幽默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唤起。王九成进而提出他的总结性观点——小漫画,见证大历史,大世界。

8

(王九成,中国戏曲学院,见证——漫画重要的美学价值)

北方工业大学的王文革教授,通过辨析审美感知中的“真知”与“常知”,区分了我们对世界的“知”,有“真知”与“常知”之分。“真知”是与真实感受、真切体验有关的“知”;“常知”是知识性、认识性的“知”,如常识之类。现在人们对世界的“知”大为扩展,但这种“知”多为信息,缺乏真实感受和真切体验,因而多为“常知”。审美感知的发生离不开“知”的前置,但在审美感知中能发挥关键作用的是“真知”。“真知”使主体与对象相契合,产生“共鸣”。“常知”也参与对对象的感知,但因缺乏感觉,其作用主要为背景。“常知”具有普遍性,但缺乏感觉、感受。通过感觉、感受的获得,可使其转化为“真知”。如 “知秋”是“常知”, “一叶落而知秋”便是“真知”。感觉、感受具有真实性、体验性,但往往个体性很强。将个人的感知纳入“常知”,可以使其具有普遍性、可传达性,因而成为“真知”。

9

(王文革,北方工业大学,审美感知中的“真知”与“常知”辨析)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修建,从独特的角度对大运河美学展开详细地探讨,认为大运河具有重要的文化意文和美学价值。大运河美学以运河为载体,它涉及由运河建构的审美景观,历代中国人围绕运河生发的审美现象、审美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审美情感、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和审美思想。大运河美学所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有生活美学、文艺美学、民俗美学、宗教美学等。大运河美学是中华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入探讨大运河美学,对于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大运河同样具有重要的美育价值,学习并体验大运河文化,可获得历史文化知识;大运河绚烂多姿的各种景观,可获得审美享受;大运河丰富精彩的文艺美学和生活美学,更能让我们领略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

10

(李修建,中国艺术研究院,试谈大运河美学)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魏家川从阐释学的角度,提出“无感不应”的多元阐释三条进路。他认为应该研究感应体用之学,尤其是要研究艺术创造、审美活动、美育实践以及美论、美感所涉审美关系中的心智调动、身心统筹、手眼身法也即所谓眼耳手口脑的系统刻意刻苦训练等关键问题;“感应”问题,是对“感性”问题的升维与扩容,它更关注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中神乎其技、技进乎道的重要问题,它不仅要处理解决应变、应对、感应、反应、应用、运用等问题,还要思考关注感应二者之间的中间环节、中介因素以及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能否以及如何做到感应之间的无缝对接。因此, “无感不应”的三条路径是:其一,所感皆应,照单全收的正向感应方式,全息信息接收、整合与应用,此为锦上添花的加法;其二,无感亦无应,屏蔽一切外界信息的刺激与干扰的反向感应方式,进入禅定,此为处变不惊的减法;其三,不可能真的所感皆有所应,也不可能真的无感亦无所应,而是潜意识状态下的自动感应方式,此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隐性路径。最终他做出结论:“无感不应”语义密度高,其多元阐释路径不止有正向、反向、多向之可能,而是多元开放的,意味深长的。

11

(魏家川,首都师范大学,“无感不应”的多元阐释路径)

对以往美学理论的批判性审视,亦能推动美学内部的革新优化。首都师范大学李圣传副教授,就朱光潜美学的经验主义立场和路向发表了建议性看法。他提出,受“朱光潜说”的前置性影响,在讨论和书写朱光潜美学时往往因依循“己说”而落入预定的框架阈限。穿透这一显话语,却不难发掘“明线”之外所掩埋的“经验主义”思想暗线。留英期间,朱光潜对经验主义哲学传统研习甚深,这不仅成为留学归国后修补克罗齐“直觉论”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还是“美学大讨论”中提出“物甲物乙说”的理论基础。英国经验主义作为纵贯朱光潜美学体系的“隐话语”和“暗思想”,不但是其译介和理解康德美学的理论眼镜,还是围绕《新理学》和“梅花之辩”与冯友兰、李泽厚等哲学美学家展开论争的立场与方法。探讨朱光潜美学,只有跳出“朱光潜说”这一显话语,方可发掘其思想体系内部潜藏的丰厚复杂的思想蕴涵。

12

(李圣传,首都师范大学,论朱光潜美学的经验主义立场和路向)

北方工业大学副教授王德岩,提出了关于山与水之间——在地美学的思考。美学有它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而空间维度的重点是美学的在地性。中国美学观照在地性的方式是把它置于山水之间,山水是在地美学的大场域。王德岩以北京为例,详细剖析了西部山水之于北京城的审美关系,对美学理论中美好生活的理想图式进行展望,以及西山与永定河在北京文化中的美学意义。

13

(王德岩,北方工业大学教授,山与水之间—在地美学的思考)

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刘志梅,从戏曲美学领域探讨了尚小云艺术的现代性。通过对尚小云所遭逢的“现代性”问题,及其对的“现代性”问题的回应,来探讨对今天戏曲表演守正创新的启示。首先,解析尚小云所面对的“现代性”问题的复杂性——由古、今、中、西交织的多层面的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冲突。第二,解析尚小云对复杂的现代性问题的全面回应,并分三点进行分层阐述:1、破行当成法之格以全艺能,跨行当继承戏曲表演技艺,丰富旦行表演艺术形式、提升艺术张力、创造侠肝义胆的女性形象;2、破传统戏曲形态之格以求新貌,通过改革服装化妆,以全新的舞台形象造成具有感性冲击力的舞台效果;3、越写意传统之边界,不惜伤美的运用写实方式,以唤起观众的感性兴奋。第三,分析尚小云艺术的现代性突破中的精粗得失,及其对今天戏曲表演艺术如何在继往开来中守正创新的启示。

14

(刘志梅,中国戏曲学院,尚小云艺术的现代性)

在具体门类艺术建构之外,专家学者也非常重视理论的现实实践。北京工商大学陈晓环教授,以中华老字号品牌形象设计的现状与未来作为具体美学实践,理论结合实际地从中华老字号品牌形象设计的研究背景开始,首先以中华传统老字号珠宝品牌菜百首饰为个案研究,分析它的品牌背景、品牌定位与整体视觉风格展开,引入其IP形象及延展设计的研究。另外,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国内外同行业案例进行研究,在打造产品IP、故事营造、情感注入、感官调动、深耕目标消费群体的生活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反思;其次以中华老字号品牌为研究对象,阐释了中华老字号品牌IP化的趋势;最后以中外品牌IP设计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品牌IP化的趋势以及为品牌带来的助益;接着对国内外的品牌IP设计进行整理,对这些设计进行比较,分析了其共同点与差异化,通过列举出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论证;然后通过上述的分析进行归纳,总结出了对我国品牌IP设计的借鉴意义,提出在品牌IP设计中对品牌IP的定位、设计方法以及文化基因等方面进行整体性思考的设计策略。

15

(陈晓环,北京工商大学,中华老字号品牌形象设计的现状与未来)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东方所彭笑远教授,从青少年美育中的“身体美学”维度的再思考,对当前我国美育研究的现状作了深刻的理论分析。他认为作为当代青少年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维度,“身体美学”引入到当代青少年审美教育中具有四个方面的价值:第一、扩大了青少年审美教育的范围,从审美认识论扩大到审美经验论,拓展了美育的范围;第二、“身体美学”是融合了道德观的“身体美学”理论,提出了自然健康的身体哲学;第三,“身体美学”可以应对当代青少年的身体关切,批判商业主义对青少年身体的商业消费;第四,“身体美学”对很多青少年喜闻乐见的通俗艺术形式有美学上的包容和接纳。

16

(彭笑远,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对青少年美育中的“身体美学”维度的再思考)

此次会议,也有学者就当今时代出现的崭新问题,从新的领域提出构想。北京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杜染,于会上正式提出建立“群众艺术学”,阐述什么是“群众艺术学”、建立“群众艺术学”的意义以及“群众艺术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学科关联。提出将群众艺术学纳入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新视域,重构艺术学理论,展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整体性和学术张力。群众艺术不仅体现了群众的文化主体性与艺术的自主性以及直接人民性与文化建构性,也在社会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以及民族、国家的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群众艺术学是一门将群众文化学研究与艺术学研究相结合的学科,同时也是一种学术视野和研究方法,具有艺术民主与文化建构意义、艺术学重构意义、学科自身发展意义。群众艺术学,在美学属性上属于马克思主义美学范畴。群众艺术学与美学在终极目标上具有同一性,在审美精神上具有同构性。群众艺术作为“群众文化的表现”,是本真美、自由美、共同美、崇高美的辩证统一,并凝结成群众艺术所特有的一种“自足的美”和自主性的“审美意蕴”,构成群众艺术独特的美学品格和审美价值,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

17

(杜染,北京市文化馆,群众艺术学及其学科构想)

同样从绘画领域作为切入点谈起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助理研究员王一楠,她以《诗意画的时空属性——以“东坡赤壁”图为入口》为题,通过对东坡赤壁图的研究发现,诗意画的时空属性展现出侧重山水本体叙事、决定性瞬间、抽象时空的三种营造方式,而宋代至明代的“东坡赤壁”主题诗意画有大量存世至今,充分展现出这三类不同的时空属性。以此为入口,探究诗意画与图像叙事表意功能的内在关联,揭示图像与文本围绕“东坡赤壁”主题的复杂关系,试图证明诗意画不是“诗的简化”,而是具有独立的表意价值。

18

(王一楠,中国艺术研究院,诗意画的时空属性—以“东坡赤壁”图为入口)

就书法领域而言,武当传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高天晨老师,以书法融通诸艺之现代功用为题进行了理论探讨。书法在当今,其实用价值已经日趋减弱,而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则越来越重要。从文化价值来说,书法可以说是一个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窗口。书法在当代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要了解书法的传统本质,另一方面又要和现代文化找到对接点。后来发现,最核心的是一个“通”字。中国文化的本质其实是通识和通感的体认系统,中国文化更关心人的状态,总体来说是一个修炼文化。知识是融通的,感知也是融通的。中国艺术都是一个立体的系统,绝非平面的一艺一技。

 

二、走向未来——对美学发展方向的探讨与研究

“走向未来”是本次美学年会的重要主题之一,也是伴随着科技对于美学学科的不断渗透所引起的重要的问题之一,当代美学领域中出现的一些新的审美对象与审美特质,与会学者都给予了密切的关注。

北京舞蹈学院的金浩教授,从舞蹈美学的角度提出了未来的中国古典舞审美趋势。他认为,身处新时代,中国古典舞进入了一个更为崭新的发展空间,在坚持民族性、舞蹈性和时代性的指导理念的同时,又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伴随着“古典也流行”审美热度的持续不减,中国古典舞在业内及传媒行业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呈现出文化IP背后对艺术商品化模式的深度打造。因此,当下的中国古典舞并不缺少传统文化的内容,而是缺少阐释传统的当代能力。

19

(金浩,北京舞蹈学院,“古典也流行”—指向未来的中国古典舞审美趋势)

元宇宙时代的开启,使得美学家不得不思考全新生存环境生发出的的一系列问题。北京舞蹈学院的张朝霞教授以数字灵韵作为讨论出发点,研究了元宇宙时代创意策划的审美价值追求问题。本雅明对艺术的“灵韵”(aura)及其在机械复制环境下的耗散问题进行了创造性地理论探讨。这是对文化产业兴起期艺术品量级复制所带来的文化消费新现象的一种批判性判断。随着技术的进步,艺术文化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产生了更多结构性的变化。特别是新一代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的成熟与社会应用,促使艺术创意与文化消费实践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元宇宙”概念热就是这一趋势的一种形象表征。在所谓元宇宙时代,艺术演出等传统行业开始“批量”策划推出“数字人”表演者、“虚拟人”主持人甚至完整的高新技术复合型舞台艺术作品等项目。特别是,NFT艺术资本化的历史进程,更是对新一代艺术投资、生产与消费机制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中,艺术家、策展人等艺术创意策划与制作者们开始通过“跨界” “出圈” “融创”等手段“再嵌入”时代生活。基于此,重提“艺术灵韵”,并从“数字灵韵”的角度系统关照艺术创意的生产与传播机制,强化审美意蕴和价值追求,无疑会成为现时代创意策划管理的基本遵循与方法。

20

(张朝霞,北京舞蹈学院,数字灵韵:元宇宙时代创意策划的审美价值追求问题)

同样作为对元宇宙系列问题的回应,中央民族大学的副教授安静,以符号学为基点展开她的论述——隐喻时空:未来艺术符号学的知识谱系与言语形态。她提出,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在元宇宙中,世界呈现前所未有的自由构造状态,去中心化的共识机制成为元宇宙认知的主要方式。元宇宙的构造论将是哲学的主要转向。构成元宇宙的符号会形成无限多的平行符号序列,因此,未来艺术符号学的哲学基础以隐喻的平行时空为基础;从知识谱系而言,本文提出“接喻神话”的概念,来阐释艺术符号的知识建构模式;元宇宙在符号世界再造一个全息数字身体,因此艺术符号学的言说形态以“通喻”形式存在,以全息身体在灵境世界形成完全身体意向性的言说。

21

(安静,中央民族大学,隐喻时空:未来艺术符号学的知识谱系与言语形态)

关于整体未来展望,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孙焘提出他的见解,即相信未来——展望新一轮“美学热”。他提出,美学具有跨学科的特性,能够在时代大变革之际最先响应社会普遍关切的文化问题,并表现为“美学热”。1980年代的“美学热”的背景是改革开放和肯定“主体”,由文化精英引进各种新理论并展开文化反思,未来的新的“美学热”则必推动民族文化之再创造,也要回应个人探寻生命意义的精神需求。美学的贯通性特点在强调分科治学的风尚中被视作缺陷,但在需要“一以贯之”之时则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当各种新理论、新视角被广泛用于文化问题讨论的时候,新的“美学热”就到来了。

22

(孙焘,中国戏曲学院,相信未来——展望新一轮“美学热”)

本次会议收纳了不少有关美学前沿理论与学科未来规划优秀论文,参会学者们贴合此次“面向现实,走向未来”的中心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与交流,促进了北京美学会学者的交流,为加快美学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

最后,宋瑾会长充分肯定这次会议的成果,并安排了北京美学会的新工作,宣布“面对现实+走向未来”——2021北京市哲学会美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