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美学的新转向与中国美学的新发展

张法

    本期主持:张法(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 

    本期主题:文明互鉴与中国美学发展

t0154e03859c2fbff1d

主持人语

    美学是在世界多元一体的互动中推动文明对话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文明对话与文明互鉴中看待中国美学和世界美学,成为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期刊发的三篇文章,在世界美学演进的背景下,就中国古代美学和中国现当代美学的特点与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新思考。

20世纪后期以来,作为世界主流美学的西方美学,以环境美学、身体美学、生活美学、形式美理论等为代表,开始新的转向,并影响到非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的演进。回望世界美学从远古走来的漫长历史,有助于理解当今的美学大势。

    世界美学的演进有着三大阶段和三大关结。第一阶段是世界各文化从原始时代到早期文明到现代性时代之前。这一阶段里,美和美感首先在各原始文化中得以产生。随着古埃及、两河流域、夏商周的中国、哈拉帕的印度、玛雅为代表的美洲、约鲁巴为代表的非洲的早期文明发展,形成了多样性的以神庙为中心的美的类型和美感类型。当轴心时代到来,哲学产生之际,印度、中国以及后来产生出西方文化的地中海,出现了具有体系性的美学思想,这是世界美学的第一大关结:人类对美学有了系统的理论思考和理论总结。当此之时,三大美学体系在各自文化圈独立演进,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西方文化把美与真、善在本质上区别开来,从而产生了具有美学学科形式的区分型美学;印度和中国则把美与真、善在本质上关联,产生非学科形式而有思想内容的关联型美学,包括印度空幻类的关联型美学与中国虚实类的关联型美学。三大美学虽然在陆上和海上丝路有所交汇,但主要由各自文化圈进行体系性和多样性的演进。

第二阶段从世界现代化进程启动到全球信息高速互联的多种文明互动时代到来之前的现代化时代。世界现代化由西方文明启动和引领,西方文明成为世界的主流文明,西方的区分型美学也成为世界的主流美学。各类非西方文明在进入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纷纷依照西方的区分型美学而形成具有学科形态的现代美学。这是世界美学的第二大关结:世界美学在西方具有学科形态的区分型美学的基本原则上统一了起来。

第三阶段是世界现代化进程达到信息高速互联和多元文明互动的当今时代。西方美学自主导世界美学以来,在自身的逻辑演进和与非西方美学的互动中,以20世纪后期开始崛起的环境美学、身体美学、生活美学、形式美理论四种新型美学为代表,开始否定自身的区分型美学而走向与东方古代的关联型美学有相似之处的美学形态,由此开启了世界美学的第三大关结。西方美学的这一转向,一方面在非西方美学界产生了新一轮的学习跟风大潮,另一方面让自进入现代化进程以来一直努力按区分型美学重建自己的现代美学类型的非西方美学界进入到惊诧、混乱与重思。就重思而言,不但思考着世界的美学大潮会流向何方,思考着这一新方向的意义何在,而且思考自身从进入世界现代化进程以来的重建现代美学的劳作应当进行怎样的评估与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西方美学的转向,包括中国美学在内的非西方美学也正经历着新的转向。要理解这种世界美学的新转向,必须对世界美学不同的思维模式有着清醒意识。这样才能明白世界美学新转向将带来的新问题。

    世界美学的第一大关结,三大美学于轴心时代建立之时,之所以有不同的形态,在于三大文化的思维模式不同。世界万物,对人而言,皆有真、善、美等多种属性,真在于事物是什么,乃事实和知识的问题;善在于事物对人来说是好是坏,乃价值和伦理的问题;美在于对人来说引起美感还是丑感,乃美感的问题。在西方思维看来,事物的某一属性是可以与其他属性在本质上区分开来并进行专门研究而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事物的美之属性便是如此,人之美、花之美、瓶之美、画之美……可与人、花、瓶、画的其他属性在本质上区别开来,进行专门定位研究,得到共同的美的本质。西方的学科形态的区分型美学由之产生。形而上的美的理念与形而下的各类具体事物之美的关系,形成西方美学的基本结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面对具体事物时,很难把事物的美的属性与其他属性区别开来看待,于是西方文明一方面产生教人如何在心理上把美与其他属性区别开来的审美心理学(距离、直觉、移情等),另一方面又区别了与生活之真不同的艺术之“幻”。艺术不是现实,没有各种现实关联,而乃为美而产生。因此,在西方人眼中,美学即是艺术哲学。中国思维和印度思维则与之不同,事物相互关联,事物的各类属性也相互关联,在本质上不能区分开来,所谓“会心山水真如画,妙手丹青画似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最主要的是,关联型思维认为事物是与世界的本质紧密关联,不能把美与世界本质区分开来讲。中国文化认为世界的根本是道是气,因此讲到美的根本,是“文以载道”“书以体道”,“文以气为主”,画以“气韵生动”为第一。印度文化认为世界的根本是梵是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具有梵意和空性。正因中国和印度重在事物的关联,从而并未形成学科型的区分型美学,而形成物物皆有美、事物之美皆通向宇宙本体(道、气、梵、空)、宇宙本体又内渗在事物之美中的美学体系,呈现“一花一世界”“芥子纳须弥”的美学特色。西方的区分型美学有一个“美的理念”,并由此展开美学体系;中国和印度的关联型美学没有独立的“美的理念”,万物之美皆与道同化、与梵合一,是生活与艺术互通,真、善、美融一的美学体系。

    正是中西印三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三大文明不同的美学体系,并在各自的文明之道中有着丰富而体系的演进。

三大文明的美学,各有特色亦各有长短,西方文明和西方美学,因其有与世界规律相合的一面,使之能启动世界现代化进程,然亦有与世界规律不相合的一面,从而在引领现代化进程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如环境破坏与物种灭绝)。基于此,西方文明和西方美学,一方面在自身内在逻辑的推动下,另一方面在与各非西方文明和美学的互动中,在肯定自身成就的同时,反省着自身的不足,于20世纪后期开始,开启了新的美学转向或曰美学提升:所谓转向,即在区分型美学基础上向关联型美学转向;所谓提升,即从以西方为主的现代性美学向信息高速时代的全球多元文明互动美学提升。

作为世界主流美学的西方美学新转向,已经引起并继续激发着中国美学新转向。西方的环境美学、身体美学、生活美学等已经在中国激荡出巨大的波涛,腾跃起不少的浪峰。不从现象上的热闹而从学理的本质上讲,西方美学的转向是对中国美学的巨大挑战。西方美学有区分型美学的深厚传统,走向关联型美学则是一种新的提升。而中国美学呢?在学习西方区分型美学的过程中,在如何与中国古代的关联型美学的调适上,遇到过不少的困难,才取得了在外在形式上拥有区分型美学的主要特征。当中国美学只是在西方美学影响而非自身内在逻辑的推动下,进一步拥抱西方的关联型美学之时,因其本具传统美学的内质自是容易会通,但在会通之时,也容易反过来堵塞了理解西方区分型美学底蕴之路。正如西方美学有其不自知的弱项,中国美学也有其不自知的盲点。西方美学的新转向从外在形式上看,是在走向关联型,但其所转向的关联型,并非中国古代和印度古代的关联型,而是在全球多元文明互动中形成的新型走向。因此,中国美学在与西方的新型美学,环境美学、身体美学、生活美学互动而起之时,一定要意识到其当代的具体意义和世界意义,并将之与中国具有千年的古代传统和现代的百年演进的美学结合在一起,方能体悟出。这一世界美学的新转向给中国美学的新演进带来的问题甚多,挑战巨大。在世界的美学新浪的激荡下,中国学人对自己的深厚传统美学,会有更深的体会,对曲折演进的现代美学,会有更多的反思,对已经置身其中的全球不同文明的美学互鉴,会有更深的当下性体会。

经过百年历程的中国现代美学,尚在中途。我们唯有对未来的辉煌有足够信心和决心,去“射虎未成重练箭,斩龙不断再磨刀”,以抓住世界美学在新时代的转向带来的重大机遇。相信在自强不息的努力中,在不同文明和不同美学的互鉴中,在新时代的召唤中,一代代的美学学人能实现中国美学发展的腾飞。

 (作者:张法,系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