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学思潮构史的开山之作——评杨春时《中国现代美学思潮史》

代迅

1595157978382

杨春时主编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潮史》(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2019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该书论述了自19世纪末至今的百余年中国美学思潮演变的历史。中国现代美学史的著作众多,但以美学思潮建构中国现代美学史的著作独此一家,因此该书具有特殊的意义。正如作者在导论中所言,美学的历史不是以年代或朝代的排列构成的,而是由美学思潮的演变构成的,美学思潮是美学史的基本单位。作者对美学思潮作了定义,认为美学思想对现代性的反映构成了美学思潮,从而引入了现代性的视角。

《中国现代美学思潮史》以现代性为线索,展开了中国现代美学思潮的历史:在20世纪上半叶,在面临建立现代性和现代民族国家的双重任务的历史条件下,引进了多种西方美学思想,从而产生了多种美学思潮。第一种是争取现代性的早期启蒙主义美学思潮,其思想资源是西方启蒙美学思想,主要代表有梁启超、蔡元培等。第二种是反思、批判现代性的早期现代主义美学思潮,代表是王国维、朱光潜等。除此之外,还有王国维、方东美、宗白华等人的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想,金公亮、蔡仪的客观论美学思想,但它们还未形成独立的思潮。在20世纪下半叶,中国社会发生剧变,在苏联美学思想强力主导的背景下,形成了客观论的美学主潮,主要代表有蔡仪(自然派)、李泽厚(社会派)等。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重新开始了现代性建设,向世界美学开放,产生了多种美学思潮。一个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新启蒙主义美学思潮,这是以西方启蒙主义美学和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思想资源的、争取现代性的美学思潮,主要代表有李泽厚等的“实践美学”、高尔泰的“主体自由论美学”;还包括“后新时期”邓晓芒、易中天、朱立元等人的“新实践美学”等。此外,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形成了当代现代主义美学思潮,其思想资源主要是反思、批判启蒙现代性的现代主义美学思想,并有所创造、发展,主要有杨春时的“主体间性超越论美学”、潘知常的“生命美学”、张弘的“存在论美学”等。另外,20世纪末产生了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潮,它继承中国美学传统,并且使其现代化,从而接续了王国维、宗白华等人开创的新古典主义美学传统,代表有李泽厚的“情本体美学”,叶朗、朱志荣的“意象论美学”等。进入21世纪后,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美学影响下,产生了主张解构现代性的后现代主义美学思潮,主要代表有曾繁仁的生态美学,陶东风、王德胜等人的生活美学,王一川、张法的解构主义美学、王晓华的身体美学,等等。这样,该书以美学思潮的演变为主线索,清晰而丰富地展开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历史画卷。

该书还具有几个突出的特点。首先,该书对美学思潮的定位准确。中国现代美学家受到了多种思潮的影响,思想丰富、复杂,很难定性。作者抓住了现代性这条线索,准确地进行了美学思想的定位。如王国维先生的美学思想,就有前期的现代主义和后期的新古典主义两个阶段;李泽厚先生的美学思想更为复杂,有20世纪50—60年代的社会客观论美学、80年代的新启蒙主义美学(实践美学)和90年代以后的新古典主义美学(情本体美学)三个阶段。其次,该书选取的人物有代表性。该书选取的各个美学思潮的代表人物,不仅有王国维、朱光潜、李泽厚等公认的大家,也包括许多中青年学者,他们虽然名气不那么大,但美学思想自成一家,有创造性和代表性,这体现了学术公正性。再次,该书对各个思潮、流派的论述客观、翔实,而且评价公允。作者以学术性和历史性相统一的标准,对它们的理论的合理性和历史贡献予以肯定,同时也指出其缺陷和局限,从而避免了学术评价的绝对性和片面性。如对曾经成为主流的实践美学,一方面承认其超越客观论美学的合理性和启蒙思想的历史贡献,同时也指出了其主体性、现实性的理论缺陷和缺乏反思现代性的历史局限。对时下流行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一方面肯定其解构主体性、理性和传统形而上学、本质主义的合理性,也揭示了其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以及消费主义的弊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代迅